各方呼吁显然未果。4月29日,德国《萨克森日报》(Saechische Zeitung)报道称,欧委会官方文件显示,其已就中国的太阳能政策启动反补贴调查,调查结果可能会促使欧盟对中国相关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德国倾注全力施压”
聊以自慰的好消息是,协商解决的大门尚未最终关闭。
路透社最新报道的说法是,初步征税决定并不会导致欧委会与中国协商解决方案的大门关闭,中国在12月前仍可通过协商,来避免最终可能实施最多五年的征税决议。
事实上,欧洲国家对太阳能的立场不同。路透社援引另一位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称,“德国在本案中倾注全力施压。”
去年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第二轮中德政府间磋商结束后曾表态,希望欧委会、有关企业与中方一起尝试通过沟通交流来排除和解决问题。
中国光伏企业着手应对
身处不确定性中,已有多家中国光伏企业着手应对,其对早报记者表示,将改变全球市场战略,降低欧盟市场的比重,以分散风险。有光伏企业甚至表示,将力争做到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直接规避欧盟的惩罚性关税。
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副总裁对早报记者称,今年以来,该公司出口欧盟的产品比重已由约80%降到了50%左右,“日本目前光伏政策非常给力,将是我们新的热点市场。”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则表示,无论双反过程和结果如何,该公司会继续在欧洲深入布局和渗透,加大在诸如土耳其等新兴欧洲市场的开拓力度。目前晶科能源对欧洲的出货量应该占总销量的40%~50%。
太阳能硅片和光伏制造商昱辉阳光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长李仙寿则将海外代工全球化作为应对之策:“我们在印度有本地的加工厂,为印度提供本地的组件。南非我们也将启动本地制造,这个也马上会进入投资计划。随着这个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沙特、巴西、阿根廷都会有本地化的生产需求。”
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长杨怀进在此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暗示,如果企业胆子足够大,敢于将生产线搬到海外,一样能获得不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