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施正荣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创立无锡尚德,继而在光伏产业一路狂奔。他的迅速崛起曾令人惊叹,他的突然倒下也令人惋惜。无论成功与失败,他的梦想与激情一定会打动无数创业者。
无锡尚德,曾经是光伏产业的标杆企业,在经历了12年的摸爬滚打之后轰然倒下!
尚德的破产警示我们: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而且必须充分发挥CFO的职能和作用!
对于尚德的破产,除了惋惜之外,我们不仅要问:谁是真正的“元凶”?是光伏行业的生态使然,还是公司治理不善的结果?对此,各路专家众说纷纭,本期文章特予以关注。
施正荣和他的光伏帝国
施正荣:一个科学家的创富传奇
1988年,一个难得的公派留学机会圆了施正荣的留学梦。同年,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在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方面的成果获博士学位。毕业之后施正荣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做研究,并取得10多项专利。如果没有意外,他将成为出色的科学家,但这个世界充满变数,后来的一次聚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9年,施正荣见到了杨怀进,两个人本来是同乡,再加上同处异国他乡,话题自然少不了,他们聊了很多,谈的很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他们可能谈了人生,也可能谈了乡愁,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谈到了创业,而且是一拍即合,于是他们打算回国创业。
2000年,施正荣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带着10多项专利技术和40多万美元开启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追梦之旅。然而,追梦之旅并不平坦。
施正荣和他的伙伴杨怀进带着项目计划书,带着笔记本电脑,先到上海技术交易所,向一些上海的太阳能专家和投资人宣讲他对光伏产业的高见。他在讲台上慷慨陈词,但是坐在台下的听众没有一个人表示感兴趣,甚至有人对杨怀进说:“你们根本不懂中国国情。”
但是,意气风发的施正荣和杨怀进并没有灰心丧气,在上海首战出师不利后,他们又先后去了山东、辽宁、浙江、江苏的许多城市,结果仍然是连连吃了闭门羹。直到有一天,他们来到了无锡。杨怀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很幸运,在万念俱灰之时终得无锡市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无锡市委书记王佳俊的大力支持。”
得到无锡市政府的支持后,建立尚德的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初期的启动资金需要八百万美元,在无锡市政府的撮合下,无锡国联集团、小天鹅等几家大国企参与了投资,各出资一百万美元。
资金筹集妥当,接下来就是组建班子。与施正荣、杨怀进一起回国的,还有施正荣在澳洲实验室的同事张凤鸣博士和澳大利亚人泰德。这三位博士、一位硕士被大家称为尚德海外归来的“四兄弟”。张凤鸣说:“我当时是尚德的首席科学家兼这个技术研发中心的经理。主要工作就是创建研发中心和研发国内最大的一条生产线。”
2002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尽管产品性能优异,产品仍然卖不出去,但靠着兄弟支持和政府力挺,尚德这个幸运儿,很快就度过了初期资金短缺的困境。
投产两年之后,尚德就迎来了欧洲太阳能市场的春天。就在尚德第三条生产线投产的同一个月,德国政府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对太阳能出台了详细的补贴计划,德国对光伏电池的市场需求瞬间膨胀。而国内的光伏产业只有尚德一家有胃口吞下这块大蛋糕,凭着先进的生产线,尚德很快开始赚钱。
然而,在尚德进入收获季节的同时,施正荣最早的团队却在分崩离析,2002年到2003年,杨怀进、张凤鸣、泰德纷纷离开了尚德。
创业伙伴的相继离开,给了施正荣很大打击,但他没有退缩,施正荣艰难支撑尚德,一度连工人工资都无法支付,商业伙伴甚至为了几万元搬设备抵债。这是施正荣在创业途中摔的第一个跟头,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科技人向管理人转变,市场观念最为重要,要能放下知识分子身段,着力于整合资源。科学家往往推崇技术,而企业家需要考虑的更多,要把握市场走向,其次将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再依靠好的人才,运用好的销售模式去赚钱。
2004年,随着第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无锡尚德第一位董事长李延人也离开了尚德,离开时,他只带走了一百万元的现金和一辆他开了几年的奥迪A6,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股权。就这样,四兄弟中的其他三人,以及第一届董事长李延人离开了尚德。多年来,他们并未向外界讲述过他们离开的真正原因,但随着他们的离开,尚德也开始变成施正荣一个人的尚德。
不仅如此,施正荣也开始酝酿让国有股东退出尚德,以便为尚德登陆资本市场做好准备。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国有股东纷纷以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投资回报退出,从而为尚德私有化和上市铺平了道路。
2005年9月20日,时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总经理的詹姆斯突然造访尚德,他问当时正准备去纳斯达克[微博]上市的施正荣,为什么不考虑到美国纽交所上市。
2005年10月14日,在美国华尔街纽交所门前升起了三面旗帜,从右至左是尚德电力、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尚德电力就这样成为当时第一家在美国市场公开上市、融资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上市当天尚德电力的股价从15美元涨到了21.2美元,蒸蒸日上的尚德股价也让施正荣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首富。而据当时的尚德高管看来,上市带来的财富对于施正荣的意义并不大,施正荣的目标是把尚德做成一份事业,做成一个百年老店。
无锡尚德:在充满希望的光伏产业里跑步前进
无锡尚德从2001年初创到2005年登陆美国纽交所用了短短4年多,这样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这反映出当时光伏产业的前景是多么的美妙!然而,挑战即将来临。
美国上市归来的施正荣成了征服海外资本市场的英雄。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在施正荣这位榜样的带动下,带着大量资本进入到光伏市场淘金。离开尚德的杨怀进也开始代理光伏生产设备。国内光伏市场的热度变化,让他也感到吃惊。杨怀进说:“我2001年在推这个项目的时候,遇到的都是比较冷淡的面孔,到了2005年参加一个展览会,这个展览会在浦东东方明珠(5.16,-0.06,-1.15%)举办,当我看到这个展览会场面的时候感到很惊讶,我几乎不敢看,因为太疯狂了,光伏产业一下子从一个非常冷门的行业变成一个备受追捧的行业。”
张凤鸣离开尚德之后,回到了南京大学光伏专业担任教授,并且到南京中电光伏担任首席技术官。他当时也感受到了光伏市场疯狂的热度。张凤鸣说:“还没有生产出来,没有测试,客户都把他的设备搬到你的车间来,当场测试以后,马上包装,就放在他自己的车上拉走了,所以说是供不应求。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纯利润超过30%。”
供不应求的状况让所有的光伏企业都开始追逐光伏产品的原料——晶硅。晶硅的价格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变得不可思议起来。杨怀进回忆道“2006年的时候硅料是22美金,27美金,然后涨到33美金及然后涨到50多美金,到2007年、2008年的时候就涨到了500美元一公斤,欧美实际硅材料的成本是20多美金一公斤。”
由于从事生产线低端的下游组件,即便技术先进,上游原料短缺现象仍然牵制产能扩张。疯狂上涨的硅料价格让施正荣也坐不住了,尚德毅然与全球大型硅料供应商MEMC签署了50-60亿美元的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签单半年后,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2007年6月,尚德又与美国HoKu签订了6.78亿美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果然,“拥硅者为王”,在2007年底,上游原料持续疯狂上涨,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于是,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放缓。尚德电力则在这样的原料厮杀战中,依靠每年2000吨硅料的稳定供应,安然度过。由于原材料获取稳定,下游组件的产能顺利扩张,颇具成本及技术优势的尚德电力于2007年末,跻身全球行业领导者之列。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大额固定价格长期订单,为尚德的债务危机埋下了巨大隐患。
多晶硅市场的厮杀愈演愈烈,风险也不断积累。施正荣再度掌舵方向,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
2007年5月9日,总投资3亿美元的电池基地落户上海,这是全球首个硅薄膜电池基地。相比硅片太阳能电池,它的转换效率略低,却很具成本优势,每瓦太阳能电池成本可从2.5 美元降至1.2美元,但同时也面临资金、技术的门槛。
就在施正荣他们为硅薄膜电池资金和技术苦恼之时,硅料的价格跟施正荣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价格一路下跌。
而随着国际市场上的晶硅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降到五十美元以下,施正荣叫停薄膜电池项目,并且在同一地点上,投资26.8亿元,建起了晶硅电池生产基地,而就是这一错误的决策,让尚德损失了近五千万美元。
高价格的原料长期订单也让施正荣叫苦不迭,尚德一方面在找其他原料商,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这些长期固定价格订单的苦果。
2008年,尚德的资金已经出现隐隐的危机。但是充裕的银行贷款却能够为尚德的扩张保驾护航,短短三年,尚德从银行获取的贷款已经从2005年底的0.56亿美元,增至7亿美元左右,增长了十几倍。从2005年到2008年,尚德营业收入从2.26亿美元大幅涨到了19.23亿美元,利润总额也从2820万美元提高到了8820万美元,尚德依然是备受追捧的明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