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早期的光伏企业发展大多数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体系也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信用体系。公司的发起人若没有信用,就没有社会资本的投入;公司产品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机会;公司的资产没有信用,就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当公司面临危机时的信用,更是命运之所系。
反思当前,中国光伏企业面对的是同样的困境和国家同样的支持,可偏偏是过去“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无锡尚德败了,自然引起太多分析,说它败在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是否是一个更深层面的解释呢?从更深层上分析,究竟是哪些事情逐渐改变着社会对尚德的根本看法呢?海量的报道,留下了以下几点深刻的记忆。据内部人士分析,尚德的诞生和上市,无锡市政府给予了大量决定性的支持,可施正荣却未能处理好在公司任职并代表市政府给予支持的重要人物的关系问题,事情虽然不大,但它折射着做人做事的道义水准。
其次,尚德辉煌的时候,众多关心尚德发展的银行工作人员、政府官员,却屡次在尚德遭遇冷落。这一情况,再次折射尚德对关心公司发展的人和合作伙伴缺少必要的尊重。
据笔者了解,就在去年7月,“环球太阳能基金”欺诈案爆发,作为绝对控股股东,施正荣居然声称,也被其欺诈了数年。事情的真实面目至今模糊不清,但稍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不用知道事情真相就能明白:其中折射着严重的信用问题。
评论人士认为,一直以来,施正荣利用公众公司的公信和资源,对私人企业进行了大量利益输送,使得公众公司投资者在美国起诉施正荣及其高管团队“掏空尚德电力、对关联公司亚洲硅业进行利益输送,以及挪用16.8亿美元公司投资”。这一情况,用中国话说就是,“肥了和尚穷了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利益输送一旦成立,这一行为便已经涉及法律问题。
道义、尊重、信用和是否违法等诸多问题,足以彻底毁掉一个企业的社会诚信度,意味着一个企业生存的社会基础崩坏。“狼来了”是一个三岁孩子都熟知的故事,尚德的作法,最终换来的是不久前国际评估机构将其投资价值归“零”。从笔者判断尚德已经完全失去社会信任的那天起,或许业界就已经痛苦地准备为它写挽歌了。
“破产重整”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关门大吉,是在债权人同意、社会信任支持下的企业再造。希望尚德对中国、对世界光伏产业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