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的是,彼时也正值光伏业利润的最高期,尚德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投身于光伏,各地政府也纷纷效仿,“光伏热”就此展开。“当时的投资者似乎以为只要有钱有机器,就能做光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看项目,大家都忽略了真正的市场需求。”一位投行内部人士回忆道。
在浙江,高峰期该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万千瓦以下。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国内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10%左右。
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对记者道:“供过于求起码有一倍多,全球市场需求在2000万千瓦左右,产能却达到4000万至5000万千瓦,多余的2000万千瓦只能淘汰。”
光伏悲剧谁之过?
但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欧洲等国家开始削减光伏补贴,刺破了国内光伏产业的泡沫。“为求利益,盲目上马,不从长远考虑,一直是光伏行业的隐患,欧债危机加速了它的爆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
大环境的恶化,让严重依赖出口的光伏产业迅速进入“洗牌”阶段,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2012年下半年,多晶硅投资泡沫也开始破裂,全国43家多晶硅企业共计停产30余家,行业哀鸿遍野。
“在过去,即使存在产能过剩和巨额债务,也还没有企业破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如今尚德率先进行重组。也许在这以后,随着产业的整合,还会有更多太阳能企业由于管理问题或市场短缺而开始调整战略。”
现今,尚德破产事件已被视为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前景恶化的标志。当初银行为什么对尚德这样一家企业出手如此大方?在我国,为何盲目上马、产能过剩的悲剧反复上演?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值得各界反思。
过度的投入最终带来过剩的产出,这与地方政府发展光伏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今天的产业悲剧埋下伏笔。只有理性的市场行为发生作用,巨大的泡沫和虚假的繁荣才终将会化为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