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无锡尚德宣布,公司已收到3%可转债托管人的通知,即2013年3月15日已到期的可转债,至公告时仍有5.41亿美元的未支付金额,已违约。如此光景,和13年前比,宛如隔世。更让人唏嘘的是,被誉为“光伏教父”的施正荣从2006年最高峰时的186亿元身价,到如今接近于清零。接下来,他何去何从?
创业:“无锡故事”
风光时,施正荣的传奇被誉为“无锡故事”,个人也被称做“绿色英雄”。
施正荣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
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创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取得无锡政府的支持后,2002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
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十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2005年,在无锡政府的帮助下,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同年底,VC和PE齐助阵,共同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私募之最,襄助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
首富:“拥硅者为王”
乘着光伏产业发展的东风,以及华尔街对于新兴行业追捧的狂热,2005年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施正荣身家达到了23.13亿美元。其个人身价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四五年间,施正荣从一个备受质疑的创业者,变身为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更重要的是,当时观点认为,他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
由于从事生产线低端的下游组件,即便技术先进,上游原料短缺现象仍然牵制产能扩张。之后,施正荣采取了“拥硅者为王”的策略。2006年7月,尽管多晶硅市场状况已陷入严重的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尚德毅然与全球大型硅料供应商MEMC签署了50-60亿美元的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签单半年后,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2007年6月,尚德又与美国HoKu签订了6.78亿美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
在2007年底,上游原料持续疯狂上涨,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于是,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放缓。尚德电力则在这样的原料厮杀战中,依靠每年2000吨硅料的稳定供应,安然度过。
由于原材料获取稳定,下游组件的产能顺利扩张,颇具成本及技术优势的尚德电力于2007年末,跻身全球行业领导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