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是多方因素导致的结果,盘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英国、西班牙、德国等光伏装机大国都在叫嚣下调光伏补贴,大部分国家下调时间点未定,可能使得这些国家在一季度出现一定程度的抢装。此外,一季度是所有国家年度目标的开始时间,光伏装机往往出现“两头粗中间细”的模式,即一开始装机迎来小高峰,之后政府开始限制装机量,中间两个季度开始下滑,之后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真正的高峰期,以弥补中间季度形成的空白。
二,产能淘汰取得实质效果,部分订单开始集中流向现存企业。我们常讲到,活下来的企业才能有机会享受光伏盛宴,把现存光伏企业称之为幸运儿还为时尚早,因为“洗牌”还未结束。不过这些企业的确在一点点获取失败者留下的市场空白,不断从市场“洗牌”中受益。SEMIChina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硅制光伏组件产能约为34GW,同比下降24.44%。产能下滑使得现存企业开工率上升,出货量愈发集中,一线企业开始受益。
三,政策显现威力,企业建站热情逐步提高。国家电网两次表态愿意接纳分布式能源,光伏分区上网电价也有望在“两会”后出台,这些措施执行效果和力度虽然备受质疑,但毕竟国家部委已经松口,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对激发各类企业投资热情还是较为有效的。其实,早在2012年下半年各种光伏政策就频频推出,只不过政策推出时间晚,企业动工时间相应被推后,许多企业2012年的任务指标可能会放在2013年的一季度执行。同时,光伏政策日益完善,一方面是“旧账”未完成,另一方面是“新账”陆续增加,造成了一季度光伏终端市场相对活跃的事实。
四,“双反”短暂拉升产品售价。中国对欧洲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预计会在3月20日左右出台,从去年12月开始,国外对中国多晶硅倾销幅度开始大为收敛,很多中国企业也开始停止了从国外进口多晶硅产品,中国多晶硅企业的销量开始上升,售价自然也水涨船高。因为多晶硅价格的上调,硅片价格增幅也较快,但电池片、组件等产品售价上涨幅度相对较慢,这充分体现了光伏行业的传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