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2000年,德国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颁布法律强制电网公司高价购买太阳能电力。其每千瓦时60美分的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当时每千瓦时约12美分的传统能源电力价格,且该固定电价的有效期明确为20年。随后,这一电价根据装机规模呈逐年递减态势。
综合来看,德国“绿电制度”包含了两个核心强制目标,一是电网无条件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二是高出传统能源的成本由电费附加承担。另外,还规定了电力生产企业向电网提供绿色电力会获得一定的补偿。
正是这种既有强迫又有鼓励的政策设计,让光伏应用的推广获得了资金和动力,也由此带动了上游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
因此,从德国等光伏先行市场的成功经验来看,解决好了下游应用端的资金来源,也就解决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面临如今的资金流枯竭窘境,除了因外需严重萎缩外,国内应用市场补贴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系统,是根本的原因。
苏维利认为,国内补贴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没有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对光伏电力进行全额收购,二是补贴年限的不明确。
据他介绍,目前国内以上网电价获取补贴的光伏电站项目,几乎都采取与当地电网公司一年一签合同的方式。“几乎没有人知道下一年还是不是这个电价,更没有人知道这个电价会执行多少年。”
上网电量的不明确,更是被指责为目前光伏电价补贴制度中的最大不确定性,“今天电网高兴了,你发多少电可能就收多少;明天不高兴了,可能一度也不收。如此一来,我如何计算投资回报?如何跟股东和投资者交代?”苏维利对记者抱怨道。
而目前较受业内制造企业欢迎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制度,更是饱受诟病。北京辰源创新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波就认为,“金太阳示范工程”实际上是在鼓励“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其补贴模式存在明显的问题,不仅浪费了原本就很宝贵的资金资源,还涉嫌制造利益寻租空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能从源头上理顺目前的补贴制度,光伏这一新兴产业很可能将因此错失最好的发展良机。
源头的压力
经过十年的发展,德国如今已有16%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不仅超额完成了2000年的目标——到2010年至少有1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还把2020年的目标20%提高到了3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