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多晶硅供应充足,硅价将受供需平衡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2013年保利协鑫等国内一类企业确保10万吨以上的供应。这将满足国内七八成的多晶硅需求量。“所以对中国光伏下游企业而言,多晶硅‘双反’税挡住进口的同时,并不会影响硅料供应量,也不会增加硅料采购成本。”吕锦标说。
再驳“贸易报复”论
除了使用“报复”一词形容中国的“双反”调查,报告还指出:“中国展开的调查政治意味浓厚,预期中国方面的判决至少会等到欧盟于5~6月份决定是否要向中国太阳能产品课税后才出炉”。
吕锦标再次对笔者强调说,中国多晶硅提起“双反”是由于中国多晶硅产业受到进口多晶硅低价倾销损害,是产业本身利益受损后正当的维权行为,并不是西方国家想象的出于政治目的。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011年,从欧盟进口的多晶硅价格逐年降低,从2008年1378元/公斤大幅跌落至2011年的376元/公斤,降幅高达73%。2011年以来,被调查产品的价格下跌情况更为严重。2011年1~6月,平均进口价格为462元/公斤,但2012年1~6月的价格已降至174元/公斤,价格一年内下降了62%。
此外,申请人提供的证据额充分证明,2011年5月~2012年4月,美国被调查产品的倾销幅度达到54.41%,韩国被调查产品的倾销幅度达到48.77%。国内相关产业因此陷入困境的报道也频现报端。
“欧盟对中国太阳能产品提起‘双反’是另外主体的案子,由于受理机构、申请主体和标的不同,中欧互诉的两件案子是完全独立的,推进程度遵循自身情况,并不存在相互影响进程的猜测。”吕锦标说。
事实上,尽管中国已祭出“双反”大旗,但欧美韩等地区去年12月份对华出口的多晶硅还在增加。硅业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6754吨,环比增加17.0%。
对于其中原因,吕锦标解释说:“中国决定对国外多晶硅进行追溯征税后,一些国外企业便在中国设立许多临时公司进口硅料,造成中国进口量不减反增。一旦中国征税,这些公司又会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