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发布的研究报告,截止到2012年3月31日,尚德的负债总额已达35.75亿美元,仅次于当时已经接近破产的江西赛维。8月,尚德负债率已经高达81.8%。投资者发现,如果不能获得周转资金,尚德将在下一财季因15.74亿美元的短期债务到期而陷入无力偿债的危局。
行业萎缩、产能过剩、债务缠身,不久之后,施正荣遭到了任职CEO期间的最后一记重创,源自环球太阳能基金(GSF)。
2010年5月,GSF获得5.542亿欧元的贷款用于投资欧洲光伏电站,贷款人为国开行,尚德为此提供了担保;同时,GSF资本又向尚德提供了反担保,以其拥有的5.6亿欧元的德国政府债券。GSF是尚德、施正荣以及GSF资本投资的公司,三方分别持股80%、10%和10%。直到2012年,GSF都一直是施正荣的“得意之作”。
2012年7月30日,尚德发布公告称,卷入一场涉及金额高达5.6亿欧元(约45亿元人民币)的欺诈案。外聘顾问在为尚德潜在资产出售做尽职调查时发现,GSF资本用以为尚德提供反担保的5.6亿欧元德国政府券“可能不存在”,这意味着,尚德很可能受到了子公司合作伙伴的欺骗。
一时间猜测声四起,股价连日大跌。十余天后,施正荣辞去CEO一职。
科学家的失误
作为创始人,施正荣伴随了尚德由无到有、从小变大,再由世界第一到数度被传破产。2001年时,施正荣携妻儿回国创业,成为一名学者型的企业家。无锡政府对施正荣项目的看重远远超乎意料。在无人投资的情况下,无锡政府出面为施正荣寻求资金,用类似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当地8家国企凑了600万美元入股尚德(也有一说是650万美元),施正荣得以起步。而此后尚德的发展,也一直和当地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2004年底,8家国企又在当地政府示意下套现退出,为尚德进一步发展铺路。
2005年,尚德赴美上市,随即,施正荣以22.44亿美元身价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在当时的外界和无锡政府眼中,这是个不断创造神话的人。
落日的余晖没去之时,众人的眼光落在了施正荣的另一面。
和施正荣接触过的人,尤其是他手下的员工,都会觉得他更像一个科学家,而非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而施正荣本人,也更喜欢别人称他博士。
尚德上市之后,施正荣迎来了他最有钱的日子。他想把尚德打造成自己心中的样子:3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高大、英俊、强壮、有责任感、开放且充满活力。为了这个形象,施正荣在企业营销上投入了巨额:尚德电力总部有全球最大的光电幕墙,全球寻找“完美的理想人才”,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上的支出,一年近6,000万元。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