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英利集团宣布其2012年光伏组件出货量超过2.2吉瓦,同比增长40%,跃居全球第一。
而在过去一年,陷入“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饱受折磨,“双反”背景下传统市场的艰难,新兴市场开掘的未知,国内并网政策的变数,资金链条的风险和重压,考验着企业生存,也考验着这一新兴产业的未来。
回顾过往,面对前路,这些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都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产业明天的?带着有关问题,1月19日,记者采访了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围绕光伏产业在新一年的发展与其进行了一次对话。
1、遇上市场寒冬不是坏事
记者:在整个光伏业最难熬的这个冬天,英利坐上了第一的位置,出货量全球第一。对此,有评论说“出得越多,亏得越多”,您怎么看这个成绩?您怎么解释这个“亏”字?
苗连生:第一不算太重要。现在的第一,应该说是公司用几年的时间在几个关键节点上提前布局得来的成绩,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还得看后面,你的品牌和市场占有率,这些是关键。
你要说赔钱,大家都赔。关键是要看赔在哪里,要搞清楚赔在哪个环节上了。首先,我们生产制造这块没赔,都让利给客户了。这个是能控制的。第二个就是财务费用,属于不可控的。行业发展好的时候,融资成本低,利息也低,现在融资成本高,还增加了抵押担保等手续。
记者:刚才看到你们内部的报纸,登了一篇您写的新年献词,很短。里面有一句是“回头看看,很多要说的话”。您想说什么呢?
苗连生:我这个原稿的标题是《2012,我们终于走过来了》,他们觉得太悲观,给我改成了《走过2012》。其实我觉得原先那个挺好,实在。“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走过来了。
记者:一年过来,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
苗连生:我觉着这一年都差不多。你看我办公室里这块写字板,今年使用率格外高,每天都得用好多次。我经常召集各部门几十个人,分析标书、分析市场、核算指标,每个项目我都跟他们一块儿搞。
其实遭遇“寒冬”也不是坏事儿,就像天气一样,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老天爷的规律。要是整个行业不这么刺激一下,企业都好不了。以前长得太快了,难免遗留下来各种管理上、队伍上和公司战略上的问题。不光英利有这些问题,国内同行基本都差不多。现在夏天过去了,赶上冬天,其实挺好。身子骨不太好的得个感冒,再弱点的住院休息,都是为了把病治好。
记者:心里着急吗?
苗连生:说实话真是没太着过急,这不是着急能解决的事。行业低迷不是突发事件。就像刚才说的,这不是什么坏事,冷静下来,想想哪儿还有管理上的“老鼠洞”,能堵住就堵。
记者:这种困境什么时候能熬过去?
苗连生: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已经过去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还没过去。全球市场跟国内市场已经缓过来了。但是发展环境没有一两年的培育起不来,比如政府和银行融资,这块儿还需要培育,否则造血机能不行。
记者:您提到了品牌和市场占有率很关键。大家知道英利又在赞助巴西足球世界杯比赛,您希望这次能收获什么?
苗连生:列几个新兴市场给你看吧。过去咱们在南美也就是一两个兆瓦,去年干了200来个兆瓦。印度原来没有,今年一个单体项目就是74兆瓦。东南亚这边,比如在新加坡等国家还搞了几个独立的供电系统。这些市场我们都是第一时间进入,这种品牌植入其实非常关键。
今后一两年,我们的品牌营销要围绕2013年联合会杯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展开推广活动,到2013年底,主要在欧美市场推广,2014年上半年开始大面积布置,到时候品牌冲击力肯定很大。不像上次世界杯听个响就行了,这回要人们都认识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