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伏产业的定义
近十多年来,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世界新能源产业不断蓬勃发展。光伏产业,一般指用硅材料开发形成的太阳能光伏效应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企业组成的新兴产业。广义上的光伏产业,包括光伏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相关配套服务如测试器的制造、物流等产业链。本文从狭义角度出发,将光伏产业的内涵界定为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三个部分。具体而言,上游是指太阳级晶硅原材料和硅片的生产;中游是指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生产;下游则是相关应用系统的搭建。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北纬36°以北地区,除了东北的北部和东部以外,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都在2600小时以上,而锡林浩特、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一线以西北的内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更是超过3000小时,是中国日照最多的地区。虽说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但光伏产业却起步较晚,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是我国光伏产业的萌芽阶段。1958年我国开始自行研发光伏电池,到1971年光伏电池首次成功应用于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上,从而掀开了我国太阳电池开始在空间应用的新篇章。整个20世纪70年代,我国太阳电池的年产量低,一直徘徊在10KW以下,价格也很昂贵。
2)、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
自“六五”(1981-1985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把研究开发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七五”(1986-1990年)期间,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多条太阳电池生产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增长到4.5MWp/年,价格也由“七五”初期的80元/Wp下降到40元/Wp左右。
3)、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11年
在此期间,在各种大力推动太阳能产业发展政策的刺激下,以各大光伏企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光伏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1998年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成立,其产品涵盖了硅棒、硅片、电池和高品质组件的安装等产品线,目前是全球拥有相对完整产业链的光伏厂商之一;2001年国家推出“光明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解决2100万偏远山区人口听用电问题;2003年英利、无锡尚德相继投产,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通过,鼓励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加快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产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国成为生产太阳电池最多的国家,产量从2006年的400MW一跃达到1088MW。《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更是提出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国建成2万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100万千瓦,全国光伏电站总容量达到20万千瓦。之后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以及“金太阳”工程也都对我国光伏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反思整合阶段——2011年到目前为止
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突破50吉瓦,与此同时全球光伏装机量却只有大约25吉瓦,产能严重过剩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行业危机。库存增加、产品价格暴跌,再加上海外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我国光伏产业骤然进入“寒冬”。按照产业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我国光伏行业已经进入行业内部淘汰整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