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首当其冲
这两个政策节点之间,正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相比危机之前,研究显示,央企的体量壮大了3倍。像以前,县级以下是没有国企,借这个危机都活了过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毛振华教授对记者表示。
4万亿刺激计划大多流入国有企业口袋,加上政策扶持,国有企业的新能源计划由“被动”变“主动”。
过去,新能源行业的利润中心在制造环节,随着产能的急剧扩大导致制造环节厮杀惨烈,制造环节利润非常微薄甚至亏损生产,这一现象在过去两年同时发生在风电和光伏行业中。
制造业激烈竞争的伴随品是新能源产品价格的迅速下跌,这也导致了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条的利润从制造往下游电站转移,而下游电站运营天然是国有企业的天下。
“电站本身是投资类产品,要考虑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资金的成本挺高,而且收益有不确定性。民企的现金流较难维系,这决定了国企在投资电站领域还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的。”辉伦太阳能董事长蔡济波说。
“比的就是看谁经得住亏”
即便是国有企业进来,也难逃全行业亏损的状况。
“国家大量补贴,投资企业大量亏损,制造企业大量亏损。现在新能源企业,十家有八家在亏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国有企业在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时,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考虑,提前进行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业务经济性的考虑被排到了其次。历次特许权项目中爆出的低价可以佐证这一点。
不惜亏损的低价竞争屡屡在新能源行业爆出。如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中电投报出的最低0.6101元/千瓦时的价格已接近陆地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而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本一般是陆地风电的2至3倍。
2005年成立的中海油新能源在此后的六年时间一直亏损,直至2012年开始扭亏。“中海油能够持续六年亏损,仍保持扩张,比的就是看谁经得住亏,民营企业哪玩得起?”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这一不符合经济理性的举措,却是央企发展新能源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