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部市场的阴云密布和自身投资决策的失误,无锡尚德已从行业老大走到破产边缘,曾经风光无限的尚德已奄奄一息。
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尚德的形势就开始急转直下。由于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尚德的银行贷款从2005年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2011年年底的17亿美元,不到7年暴增近30倍。2012年7月,尚德发布公告称可能卷入涉及金额高达5.6亿欧元(约45亿元人民币)的欺诈案,因此又增加了45亿元的负债。如今,该公司的负债总额已达到35.8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1.8%,市值已从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到如今的1.49亿美元,甚至华尔街的分析师做出了0的股价估值,理由是除非重组,否则只有破产清算。
目前,消息显示无锡市政府有意介入,但多种重整方案均被施正荣所拒绝。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调整和管理动作,施正荣与其一手打造的尚德必将陷入四面楚歌的生死危局。
独断决策 接连失误
尚德面临今天的困局与危局,外部的大环境因素是一方面,但是企业内部尤其是管理者决策的原因与问题更为关键。一家企业尤其是一家以单一领导者掌舵的大型企业集团,领导人的性格和决策不仅仅将影响以亿而计的业务,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纵观尚德的历程,施正荣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回首企业发展过程中,尚德的几次重大失误,均与施正荣的个人性格与决策风格有较大的关系。第一项失误,就是2006年,施正荣不顾众多高管的一致反对,与MEMC签订期限10年、总金额60多亿美元的采购合同。后来,多晶硅价格暴跌,尚德不得不以2.12亿美元的代价,终止与MEMC的合约。施正荣的一意孤行,让尚德在快速成长阶段,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其次,则同样是施正荣不顾公司内部的诸多意见,不仅投资目的反复改变,而且在薄膜太阳能领域双线作战。一方面在碲化镉薄膜电池项目上投资数亿元进行研发,另一方面,以3亿美元的投资在上海建造传统薄膜电池工厂。然而,薄膜太阳能工厂建好后,却又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原因,将其改建为晶硅电池工厂,这般反复损失数亿元投资。而且,在薄膜电池研发方面,也因为成效不佳,导致研发投入灰飞烟灭。
再次,市场的供需关系呈现出令生产企业担忧的局面,但施正荣仍然以激进的方式大幅扩张产能,不仅使大量固定资产的投资占用公司资源,而且由于产能的快速扩大,也在上游采购和下游订单方面,进一步地牵扯了公司平衡、稳健发展的精力。
施正荣不顾管理团队建言的独断与错判,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管理人员造成了隔阂,也极大地造成了后续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不必要消耗,同时也因为业绩方面的糟糕表现,进一步将企业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也许科学家出身的他,在承担CEO角色的同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但其固执的性格又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战略决策常常失误便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