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2012年,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走得并不顺利。先是三一重工旗下的罗尔斯公司被强行终止了其在美国的风电项目,后有华为和中兴被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而遭到封杀;紧接着,美国商务部又裁定对中国输往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税……从直接在海外经营的中资企业,到国内的出口企业,可谓步步惊心。
除了指责甚至痛斥美国企业从中作梗、美国政客的兴风作浪,尚德等中资企业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其国际化战略中的观念和策略?毕竟,不能一概以阴谋论并之,陷入战术性博弈的境地之中。
消除陌生感
美国作家房龙在其名作《宽容》中曾经指出,“人类不宽容的根源,都是恐惧。”这一判断,对于理解目前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困境很有启发。事实上,最热衷于对中资企业挥舞贸易保护大棒的多是西方民主国家,如果这些国家的民众没有对于中资企业恐惧或敌视的基础,单凭政客们的“煽动”是很难奏效的。尽管Made in China已经行销世界,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认知仍极为不足。2008年,《华盛顿邮报》报道:一位记者在纽约街头进行了一次随机访谈,只有1/3的人能够说出三个以上中国人的名字,只有1/3的受访者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指出中国的位置。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企业,国外民众的了解更为缺乏。有人曾做过试验,让一批美国人辨识华为的英文名“Huawei”,几乎没有人能正确读出来;大部分人都将“Huawei”误读为“Hawaii(夏威夷)”。
对陌生事物存有恐惧是人类的本性。对于来自陌生国度、由陌生企业生产的商品心存疑虑,也属人之常情。如果商品结构比较简单、质量较易检验,那么经过直接检验,西方民众依然可能很快接受。然而一旦中资企业销售的是高端、质量难以被直接检验的产品,就另当别论了。凑巧的是,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中资企业又确实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被怀疑:股权结构、企业文化……一切看起来和西方不同的企业特征都可能被曲解为某个阴谋的表现。
要破解中资企业在国外市场面临的困境,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设法增进东道国民众对中国和中资企业的了解,消除他们潜在的偏见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