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对于产能结构实施了多轮调整,但无论是传统的钢铁、还是新兴的光伏业,产能越调越大,业内普遍对此感到困惑。
而面对“一刀切”调整产能的主张,业界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无论是钢铁还是光伏,中国庞大的产能所生产的产品往往又可以通过国内和出口渠道予以消化,那么产能是否真的过剩?调整的度又在哪里?
对此,有专家认为,中国对于“两高一低”的行业,特别是高污染行业的确需要控制,但对某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往可能会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存有一定量的产能过剩,只有产能过剩,才能有竞争压力来提高质量、服务;有一定的过剩,未必完全是坏事。
针对市场对于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状态何以迟迟不得缓解的忧虑,也有分析人士持有类似观点。就光伏产业来看,虽然当前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面临较大的困难,被外界看作产能过剩的典型;但如果没有大规模投资,中国的光伏不可能应对国际上的传统竞争。这种“产能过剩”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在发展中出现了资源浪费和闲置,但却有助于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后发制人的优势。
危言:中国光伏发展阻碍重重
伴随美欧印对中国光伏产品相继实施“双反”,大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将未来的增长点瞄准了国内市场,更有乐观预计称中国光伏市场将在2014年迎来全面复苏。但在IntersolarChina中国研讨会上,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国内光伏市场在光伏电站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加快解决,中国的光伏发展前景堪忧。
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就指出,当前我国光伏上网电价合同是一年签一次,还没有长期固定的电价补贴政策和发电小时数规定,这是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在国外,光伏电站相当于证券化的产品,投资建设并网以后会有政府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补贴,波动可以测算和预测。
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主席李俊峰则认为,由于我国缺少可调度的灵活电源,这也成为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建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因此分布式能源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主力电源,而只是一个补充。
而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灵活电源占整个电源的比例可达到85%以上,其他发达国家也大多可以达到50%以上,所以它们有足够的条件可以吸纳可再生能源发电。而我国的灵活电源比例不到10%,这就加大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的难度。
因此,在现阶段光伏电价政策还不持续以及并网难的情况下,虽然政策面持续给力,光伏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发展也还是有许多担忧。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