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多晶硅产品价格很低,你如何看待价格趋势?
李仙寿:我2006年就讲,中国40多家多晶硅厂商,大部分未来会死掉。全球来看,现在产能很大,但现在能做到低于每公斤20美元成本的,全世界不到10家。眼下这些核心的多晶硅厂也在减产,四季度,包括中国的一些大厂,也停产检修很多。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低于现金成本的多晶硅,肯定是库存。但停产检修的影响会有滞后性,3个月后,库存会越来越少。库存消化完,我估计在明年二季度,那个时候整体市场会有明显好转,价格会反弹。
记者:你们的多晶硅扩产计划?
李仙寿:我们现在的多晶硅产能是4500吨,明年1月份6000吨扩产投产,总产能会达到一万多吨。(编注:据此计算,将占中国总产能的10%以上。)
“中国未来两年 还是看地面电站”
现在在中国投电站,青海、新疆,投10元,一年可以收回1.5元,可以看出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行业,再贷款80%,银行利息按7%算,基本3年就收回成本。但是为什么搞不起来?很多问题没解决,并网、贷款等。
记者:对海外市场,昱辉怎么看?另外,昱辉会选择分布式电站还是大型地面电站作为未来扩张的主方向?
李仙寿:先说市场,从市场角度来看,我们把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看作成熟市场。成熟市场的特征是:它们的光伏应用补贴是通过立法保障的,风险小,包括融资也简单,整个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非常强。不像中国,现在还在讨论能做不能做。现在成熟市场已经出现了演变,从原来的补贴FIT(上网电价补贴)向PPA(售电协议)转变。原来电站是拿政府的补贴,现在直接卖给电网,甚至卖给那些直接用电的企业,比如沃尔玛,这一转变在欧洲非常明显。
举德国的例子,很多光伏电站是直接卖电给用电企业,签个协议,他们卖的电价比拿政府的补贴还高,很多商业系统电价一般是0.2欧元一度,政府补贴才0.1欧元,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了法国、英国。整体来看是向取消国家补贴、平价上网、向用户售电的方向发展。澳大利亚现在也开始颁发证书,有些企业可以直接卖电给用户,以前只有电力公司能卖电,现在光伏电站也能直接卖电了。
补贴逐渐下降,甚至直到取消,是成熟市场的趋势。(编注:一项欧盟委托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生产成本降低和光电效力提高,欧盟各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将在未来25年内逐渐停止。)
这个趋势的背后是:集中式的地面电站,刚开始做,地很多,很好找。但慢慢,德国一年装8个吉瓦,要再找大片大片的土地就很难了,德国不比浙江大多少。于是,现在德国以分布式为主,鼓励装机规模在40千瓦到5兆瓦这样的小型商业系统和住宅系统,并希望其比例不断上升,集中地面电站占比下降。美国方面,我们看到的比较多的是小型商业系统,0.5兆瓦-5兆瓦之间,屋顶占比很大。现在美国的学校、商店的光伏系统化发展很快,今年已经增长50%的量,增速超过了地面发电站。这是发达国家的另一特点,从大型地面电站到小型商业系统、住宅发展的过程,这符合其实际情况。这些市场都是不能丢的。
另外一大块市场,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非、拉美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土地多,便宜,光照好,照商业模型测算,回报非常高,个别地区甚至达到20%~30%,3年多时间就收回来。但这些地区教育程度差,市场不成熟,中国算是情况好的。对这些新兴市场,企业抱有很大希望没错,但背后风险也不小。这些国家要么政策不齐全,要么缺钱, 要么有其他问题,发展很慢,我估计真正要形成市场,还要2-3年。
就中国而言,光伏应用市场真正大爆发,应该到2014年,那时可以轻松装上10个吉瓦。市场普遍预期,届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在在中国投电站,青海、新疆,投10元,一年可以收回1.5元,可以看出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行业,再贷款80%,银行利息按7%算,基本3年就收回成本。但是为什么搞不起来?很多问题没解决,并网、贷款等。
我个人预计,中国未来两年还是看地面电站,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配套会更成熟。地面电站爆发后的两年,再看分布式,这个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不能一步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