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分析说:“帮企业还债可以,但关键是怎么经营下去?光伏业是个竞争白热化的行业,企业都是贴身肉搏。而地方政府对于完全市场竞争下的行业管理能力是非常弱的。”李俊峰则明确表示不赞成政府为企业输血,“很多企业家希望政府出来能帮助解决融资问题。我想问,解决了融资问题,是不是还要继续更快地扩大产能?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李俊峰认为,在过去的几年内,地方政府做了许多拔苗助长的事情。
政策组合拳
国家层面也开始出手拯救光伏业。
2012年10月25日,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以及众多银行代表齐聚河北保定,在光伏企业英利所在地,表达了对整个行业的救助信号,并打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
国家电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局均接到批示,除金太阳第二批示范工程外,包括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新能源城市等一系列光伏工程即将启动,预计投资额度将高达700亿元。
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承诺,10千伏及以下电压、单个项目容量不超过6MW的分布式发电项目可免费入网,富余电量也将全额收购。这一承诺缓解了长期困扰光伏业的并网难题,被视为重大利好。
实际上,一直以来欧美都对中国政府对光伏业不遗余力的支持表示反对。所谓“双反”,即为反倾销、反补贴。实际上,就公开的补贴数额来看,国内对光伏业的补贴并不高,甚至低于欧美国家。这也是国内从业者纷纷喊冤的主因。然而,在欧美国家看来,中国光伏行业还接受了许多来自于政府的“隐性补贴”,例如土地、水电、贷款等政策优惠。
因此,这一轮政府施援遭遇很大争议,评论者认为绑定政府与银行的救助模式会为欧美“双反”落下口实。
林伯强说:“从中国的角度看,‘双反’并不合理,但从美欧的角度看,‘双反’也有一定的根据,毕竟国际上有一些公认的东西存在产能过大,自己杀自己,供需不匹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造成的。”
在曹寅看来,“双反”之争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间的碰撞”。
“不仅仅是光伏,还有LED、自主品牌汽车等许多中国典型业态都是如此。那些地方政府提供的水电费优惠、廉价土地、银行的信贷来源,在西方看来都是不公正的竞争优势。因为中国光伏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威胁到了西方企业的生存,于是他们出手了。”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认为,国家不宜出台新的补贴政策,而是应当对原有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在补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挖掘政策潜力。
着眼长远,完善光伏行业的政策环境,调整发展规划,才是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