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有一种冒险精神,曾有一个说法,比起企业家、科学家这样的称呼,施正荣更喜欢被称作“探险家”。他说:“我一直认为和外部打交道是自己的弱项,但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挑战和尝试新的东西。我在一个位置上很舒服,拿着高薪、下面管一帮人,再有雄心也多余,没意思。”
身处光伏业风暴眼
10年间,施正荣每隔三四年就要经历一次大的行业起伏和挑战,又一次次化险为夷。现在,命运再一次将他推到风口浪尖。这一次风浪更大。
2003年至2004年,最艰难的时候尚德两个月发不出工资,靠股东担保、银行贷款渡过难关。
2008年是第2次惊险的年份。这一年尚德因金融危机实施裁员、股价暴跌、资金链紧张,一度传出破产消息。那年,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亲自带着施正荣拜访当地四大国有银行,贷款30亿元才渡过难关。
这一次,危机却不是突然爆发,而是缓慢酝酿,不断施压,颇似“温水煮青蛙”。
根据公司财报从去年2季度起,尚德已连续亏损5个季度。
雪上加霜的是,出口环境恶化。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的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称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过程中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达31.14%至249.96%。
而今年7月曝光的担保欺诈案,又使公司财务濒临崩溃。公司必须在明年偿还约5.4亿美元的债务,如果被迫履行所有的贷款担保,公司还将进一步欠下近6.8亿美元的债务。
祸不单行。就在尚德生死存亡之时,施正荣又被曝出涉嫌长期将尚德利益输送给其实际控股的一家多晶硅企业,严重侵害了尚德股东权益。
毫无征兆地,一直以强悍作风示人的光伏大佬施正荣选择了退居二线。8月15日,尚德电力发布公告,宣布施正荣博士担任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不再任CEO一职。之后,施正荣甚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位在尚德工作多年的中层表示,尚德今天的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尚德多项决策失误累积的内因。而这些失误与施正荣对技术的崇拜和对市场的误判有直接关系。
2006年,从纽交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的施正荣开始进行战略布局。
当时,多晶硅价格暴涨,冲破200美元/公斤,国内企业开始向上游硅料投资挺进。信奉专业化生产与分工的施正荣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其中与MEMC签订的10年长期协议最为知名,协议价格每公斤100美元左右,其他长期协议的价格更加高昂。签订长期协议是基于施正荣对市场的判断,即多晶硅价格在连续暴涨后,10年内不会低于100美元。
同样基于这个判断,2007年施正荣在上海投资建立了薄膜电池工厂,一方面这是未来的新技术方向,尚德不容错过;另一方面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超过300美元/公斤,这让成本同样高昂的薄膜电池有利可图。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