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尚未启动针对中国输欧光伏产业反补贴调查,但是,相关请求已经递交,1-2周内将被提起。”10月24日,笔者从一位欧盟官员处获得这一信息。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布鲁塞尔合伙人律师Renato Antonini昨日向笔者证实,这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消息”。
2012年9月6日,欧盟启动针对中国输欧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但并未就中国输欧光伏产业提出反补贴调查。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出口的光伏产品(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设定了18.32%-249.96%的反倾销税率和14.78%-15.97%的最终反补贴税率。
就在中国光伏产业深陷“双反”漩涡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透露,除了新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园区政策,还有新能源城市、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金太阳工程、光电建筑等方面的新政策正在启动,政府新的光伏项目或投700亿元。
“双反”在所难免
在此次接受调查的光伏企业中,并没有Renato Antonini的客户。他可以从更独立、第三方的角度讨论这次调查。Renato Antonini告诉笔者:“目前,欧盟针对中国输欧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抽查样本。”
根据欧盟相关法律程序,反倾销调查的周期是15个月,在发起反倾销调查后才会启动反补贴调查。一般的,6个月后,欧盟会对调查有一个基本认定,9个月后可以采取临时性的惩罚措施。当然,不排除在调查后发现不存在倾销和补贴的行为。
对于深陷“双反”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Renato Antonini认为:“积极的出口政策、劳动力成本偏低是中国企业遭遇调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出口增速过快必然会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另一方面,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导致欧盟企业竞争力下降。”
“更重要的是,欧盟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国有企业无法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在定价体制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遭遇‘双反’在所难免。”不过,在Renato Antonini看来,“这一情况有望在2016年得到缓解,届时,欧盟一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欧盟企业和行业数据,有助于企业自身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