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在中国光伏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
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光伏双反案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决定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
对于前述终裁结果,包括尚德、英利在内的国内多家光伏巨头均表示遗憾。然则木已成舟,若想挺过光伏“寒冬”季节,关键在于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成功应对。
“对于严峻的市场形势,我们早有预期,并提前谋划和布局。”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12年初,公司就利用品牌优势控制和整合上下游资源以提高议价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期凭借自身规模、完整产业链、技术研发等优势,将美国“双反”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一场事关国内光伏行业生存的“自救”战役已然打响,但结果犹未可知。
恐产生连锁效应
对于国内光伏巨头而言,去年至今,光伏产业俨然没有四季之分,整个光伏制造业一直苦捱着“过冬”。
“美国“双反”调查始于去年10月,“双反”与欧债危机引发的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形成了双重压力,导致我国大中型光伏骨干企业集体亏损,部分小型企业被迫停产,给正在兴起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造成沉重打击,使中国光伏企业面临困境。”海南英利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英利集团的四大产业园区之一,位于海口狮子岭工业园区的海南英利光伏产业园也逐渐遭受影响,该基地生产的光伏产品逾9成用于出口。“今年7月海南英利的出货量还有所增长,进入8、9月就开始呈现增速放缓态势。”省工信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尽管美国“双反”调查结果前天才出炉,但其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早已呈现。”海南英利相关负责人说,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直接给中国产太阳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造成严重障碍;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人信心受到打击;将造成中国光伏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外流;有可能导致欧洲等国家设置类似贸易壁垒;市场萎缩导致光伏组件价格急速下降引发价格战。
事实上,对于国内光伏产业而言,由于美国仅占中国光伏出口1成左右的份额,其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的影响较为局限,巨头们最为担心的是美国“双反”终裁引起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