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涉华贸易救济措施呈现出激增的态势。记者根据商务部公开信息统计,仅仅是今年5月至今,来自巴西、阿根廷、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涉华贸易救济案件已经超30起,其中新发起的案件就有约20起。这已经超过了去年前八个月新发起14起的合计数。在新发起的案件中,有1起保障措施,其余均为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钢板、不锈钢、陶瓷、轮胎、服装配饰、化工产品等。
除了已经发生的上述案件,一些针对中国商品的新调查案件也在酝酿中。近日,印度反倾销局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将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部分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8月,巴西发展工业贸易部贸易保护局致函中国驻巴西使馆经商参处,称已收到巴国内产业申请,拟对进口自中国的自行车橡胶外胎和橡胶内胎分别发起反倾销调查。
据中国商务部7月份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共遭遇来自18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贸易救济调查40起,同比增长了38%,涉案金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76%。从立案国别来看,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我立案数量占总案件数的70%。从涉案金额来看,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我发起调查的金额占总金额的60%。其中欧盟对中国发起2起反倾销调查和2起反补贴调查,美国总共对中国产品发起5起贸易救济调查。
趋势
贸易摩擦正向“待开拓市场空间”延伸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较为稳定:我国与东盟贸易增长7 .7%,与俄罗斯和巴西双边贸易总额分别增长14.9%和6.3%;中美贸易增长9 .6%,中欧贸易下降1.9%,中日贸易下降1.4%。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表示,金融危机之后,作为我国传统出口市场的欧美发达国家需求萎缩,我国对其出口减少,继而开始向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扩展,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造成了冲击,他们和我国的产业同质性和替代性更强,因此也更容易引发摩擦。可以说,贸易摩擦与市场拓展相伴而行。而这显然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同时也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不小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