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CLSA)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分析师Charles Yonts在接受道琼斯采访时称,他认为提出反补贴申诉的做法很可笑,全球所有光伏企业都会以某种形式从本地政府手中获得补贴,欧洲也不例外。
“单单2012年,就有超过20家欧洲大型太阳能制造商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米兰·尼茨施克称,中国政府提供的仅面向本国企业的补贴,促使他们的产量不仅较本土消费需求高出20倍以上,而且是全球需求的近两倍。
事实上,Solar World接受补贴的力度相当之大。一家中国光伏企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其所在企业为了应对美国“双反”整理出来的材料。
材料显示,Solar World在2003年至2011年期间,共收到直接补贴1.3亿欧元。2009年,其又在美国获得1100万美元的“俄勒冈州商业能源税收减免”(Business Energy Tax Credit in Oregon),并立刻以73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沃尔玛。然后它还申请了第二轮税收减免,又获得了额外的1940万美元。
美国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的资料显示,Solar World获得了“清洁能源厂商税收减免”,金额为8220万美元。并且,它将已有的100MW的太阳能光伏制造产能扩大到了500MW。
来自德国的世界可再生能源理事会主席、前欧盟执委会官员沃尔夫冈·帕尔兹(Wolfgang Palz)此前接受采访时称,公允地来说,“中国企业下大力气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光伏组件成本和价格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幅降低,目前已达到每瓦5元人民币的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光伏发电与常规电源的竞争力。没有中国企业,就没有世界光伏产业的今天,也就没有80万个就业岗位。”
“大家都同时犯了一个错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光伏市场增速,一厢情愿地认为未来世界范围内光伏市场发展速度将永远保持在一个高水平,都迫不及待地扩大产能,致使全球光伏发电设备产能严重过剩。” 帕尔兹以今年的数据为例称,3000万千瓦(30GW)的市场空间背后,有着6000万千瓦(60GW)的生产能力。“大家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增速放缓选择性地失明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至2012年年中,几乎所有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不是中国企业一家的错。德国、美国以及中国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始作俑者,也是其受害者。”帕尔兹说,“出了问题,大家都习惯找个替罪羊,找个自身以外可以指责的对象,这种逻辑是荒谬的。中国企业的生产线主要产自于德国,大家的设备是一样的,技术是相当的,只是中国的企业效率更高,成本效益控制得更好,指责中国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