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钓鱼岛事件影响有限
钓鱼岛危机之时,且回到中国的一线市场,应该说,这个市场有着相当的潜力。然而,在太阳能光伏应用这一块,目前还只是一个起步。在光伏产业链上,中国并不是自给自足类型,几头在外的特征很明显。多晶硅原材料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需要进口,而在这里也少不了日本企业的介入。
据最近的数据,在中国的多晶硅进口份额中,日本产品能占到的比例约为3-4%,不算大。而关键光伏设备的主要进口国为德国、美国等,但也少不了日本企业的出场。上文提及的小松NTC硅片切割设备,70%以上的市场份额就让人不可小觑。但毕竟此类设备目前的可替代性不强,所以,业内分析,像钓鱼岛这样的政治事件,以及因此引发的国民情绪,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影响不会太大。
条分缕析中,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日本的光伏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毕竟有限,故而受政治事端的影响也就不大。况且,在经济的产业链条中,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虽说它会受到包括政治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都不是绝对的。
在当今的光伏世界,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或说较量,同时也有互补与合作。中日光伏界就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一个状况。如类似合作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这样的项目,就是双赢的举动。近日,日本新能源综合技术开发机构(NEDO)与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发展司签署有关共同承担"边远地区光伏发电系统合作试验研究项目"的协议。这是竞争与合作的产物。
日本市场能否受牵连 拭目以待
在中日的光伏贸易中,或许更让人关注的还是日本的新兴光伏市场。由于福岛危机爆发,5月,最后一台运行的北海道电力泊核电站3号机组停运,日本开始迈入"无核时代"。7月,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开始在日本实行。一系列利好消息,让日本市场的巨大诱惑显露无遗。今年前5个月,英利绿色能源、海润光伏、超日太阳、晶澳太阳能、保威新能源等全线进入了日本,多家光伏公司进驻日本地区成立办事处或代表处。
然而,日本"淘金",绝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看似宽松开放的市场前后,是技术的高门槛,是极其复杂的流程认证。如果中国制造商要想进入日本地面电站市场,首先需得到JET认证。而在国内,目前仅有尚德、阿特斯、天合、英利等7家企业拿到了此认证。当然中国企业也渐渐摸索到了打入日本市场的通道,即依赖日本本土的知名分销商或者代理商开发市场。
而今,钓鱼岛事件,引发中国民众抵制日货的热潮。而这是否又会被日本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反其道用之,"报复"中国的光伏企业?这种担忧,是否是多余的?我们拭目以待,企业也要做好相应防范与准备。但在市场大势面前,相信理性的日本人不会作出愚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