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为止,欧盟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对于欧盟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曾对媒体表示,调查带来的影响会相当大,国内的很多企业面临的将不仅仅是亏损,很有可能是破产的危险。
如今的光伏业可谓是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如何应对?在业界纷纷提出国内光伏企业停打价格战团结应诉的同时,各企业也在积极自救,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成了部分企业的选择。
光伏业内忧外患
今年5月,美国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作出巨额反倾销初裁后,令业界意想不到是,国内的光伏产品价格不升反降,价格战反而愈演愈烈。
对于欧美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诉讼,中利科技董事长王柏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国内厂商的无序竞争也有关系,价格战不仅伤害企业,还会让对方握住倾销的把柄。
“我们的优质低价产品为欧洲的光伏电站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现在欧盟反过来设置贸易壁垒。” 王柏兴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规范竞争,不打低于成本销售的价格战,团结起来积极应诉。
同时,他介绍,中利科技生产光伏组件的子公司中利腾晖销售的光伏组件,在海外售价一直控制在每瓦0.77美元以上,国内每瓦售价4.8元以上,公司绝对不做亏本买卖的低价倾销。
制造企业转型延伸
光伏业产能过剩是这个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2009年,中利腾晖建设光伏组件的产能目标是1.5GW,2011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也大约只有2.8GW。产能过剩之余扩张仍在继续,在中利腾晖可见一斑。
王柏兴称,因为起步晚,中利腾晖生产设备全是从德国、意大利、日本进口的全自动设备,比传统生产线节省了2/3的人工。但在行业寒冬中,单纯做光伏产品的生产销售,即使具备成本优势也很难保证企业能够存活。2011年他做出了一个超前的决策——做BT模式的电站开发,延伸产业链。
所谓BT模式是指一方建设光伏电站再转让移交给运营公司来运营的“建设——移交”模式。中利腾晖准备用自己的产品建设光伏电站然后转让给光伏发电企业来运营,自己获得转让收益。
日信证券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曾维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做BT模式的企业还不多,光伏组件企业参与其中主要因为产能过剩倒逼企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