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以来,因日本“购岛”闹剧引发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岛争引发的紧张态势持续发酵,并迅速波及中日经贸领域。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日本在华企业受创惨重,纷纷停工停产,其汽车、旅游、零售等行业亦深受其累。另一方面,由于两国间紧张对立情绪的弥漫,近来在日中资企业遭袭的报道也开始见诸报端。业界尤其关注的是,钓鱼岛争端的骤然升级,对于今年来全力拓展日本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究竟将产生多大的影响?中国光伏产业在日布局的前景又将如何?
退核电、兴光伏日本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下日本光伏产业的发展情况。平心而论,日本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直到1996年,日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还是一片空白;到了2009年,才增长到220万千瓦左右,仅供应大约50万户家庭的用电,且成本远超其他可再生能源。
2011年的“3.19”大地震及福岛核泄漏事故,开启了日本“退核电、兴光伏”的能源发展新思路。当年8月,日本政府颁布立法,对光伏实行强制上网电价,要求其全国10家电力公司购买过剩的太阳能电力。今年5月5日,日本最后一个核反应堆机组停止运行,标志着其彻底蜕变成一个无核电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其光伏行业提供了新契机。
尤其是今年7月1日,日本政府出台了每千瓦时补贴42日元的光伏补贴政策。从补贴金额来看,是德国的两倍、中国的三倍。震后日本对光伏扶持力度与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促使日本即刻成为继德国、美国之后,中国光伏企业最看重的一个新兴市场。
从全球角度来看,今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美国等传统的海外市场均遭遇到强力的“双反”阻击,随之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已传至新兴市场,有传言称印度拟跟风对华光伏反倾销。与这些地区相比,日本电力需求大、能源储备有限、政策环境相对理想、没有明显的排外政策,对于中资光伏企业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避风港。
今年上半年,英利绿色能源、尚德电力、海润光伏已先后在日本投资设立当地法人企业,从而在日本销售中国产太阳能电池,并计划在日本参与太阳能发电站的投资和运营。天华阳光控股则更进一步,已通过其日本子公司SKYSOLAR在该国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
看起来很美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
今年以来,国内知名的光伏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布局日本。但看起来很美的日本市场,却不是每个国内企业都能轻易分享到的光伏盛宴。
客观而言,日本的光伏发电技术也走在全球前列,中国的很多技术都来自日本;其次,日本不缺制造,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由夏普、京瓷和三菱三家大型企业占据。仅是这两条,已经足以让这个岛国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对贴着中国品牌的组件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