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2012年九月刊
以SolarWorld为首新成立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 ProSun)于北京时间7月24日晚正式发表声明称:该组织已经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向欧盟委员会提起诉讼。根据欧盟法规,欧盟委员会需要在45天内决定是否接受诉讼展开调查,并在15个月内完成调查。
此前SolarWorld已在美国发起类似的反倾销诉讼,并致使美国于5月中旬向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征收约31%的税率。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美国市场相对欧洲市场几乎可以忽略。2011年有60%以上的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至欧盟,总额达358亿美元。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代表中国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政府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企业在行动
8月1日中午,《经济》记者一行四人赶往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实地采访光伏企业应对欧盟“双反”的进一步打算。就在我们到达保定见到英利的工作人员时,他们告诉记者,第二天他们的员工都被要求提前半小时上班,公司将向所有上班员工通报欧盟“双反”调查的情况以及对企业的影响,进一步表达对欧盟“双反”调查的不满。
“人家欺负到咱们头上了,咱们不能不表达一下我们的呼声。同时,我们也要让员工明白企业面临的危机。”英利公共关系总监梁田这样告诉记者。
“这也是我们企业表达我们不满欧盟‘双反’调查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媒体能把我们呼声带到欧盟。”梁田接着说,“如果欧盟‘双反’调查得以立案,这对我国的光伏行业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
“与美国‘双反’相比,欧盟此次的反倾销案波及面更广,涉案金额更大,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梁田告诉记者,欧盟反倾销案涵盖了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
梁田认为,一旦欧盟此次反倾销立案成立,将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首先,欧盟很可能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导致我国光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被迫退出欧洲这个主要市场;其次,光伏骨干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会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工人失业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第三,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企业遭受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遏制,将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失去重要支撑;第四,欧盟此番举动将会逼迫我国光伏企业到海外设厂,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不利。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透露,2011年欧洲占据全球光伏安装量的74%。在补贴政策的刺激下比2010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9.7GW。预计德国未来5年新增装机容量增长速度放缓,但每年仍有稳定的安装需求,预计2016年德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达39.7GW到52.7GW,而意大利2016年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23GW到30.8GW。
面对这样大的一个市场,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企业自然不希望被中国光伏企业占据一份市场。阿特斯发言人沈杨子称,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中国工人的利益将受到侵害,超过30万人可能失去工作。阿特斯希望中国政府能与欧盟展开官方磋商,避免反倾销调查,保护中国光伏企业的利益。
“此次调查也将引发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全面贸易战,这对双方都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梁田说,“我们呼吁中国政府采取一切必要且果断的手段,从而保护中国光伏产业的合法利益。”
8月1日晚,英利的工作人员突然告诉记者,“明天的厂区抗议活动要取消”,原因是上级单位觉得这个活动不合时宜。
但是,第二天还是有很多的境外媒体把这个原定的活动发布了出去,并且说是英利、天合、阿特斯和尚德这四家中国光伏企业至少七家工厂的几万名工人预计8月2日上午将停工1小时,举行针对德国SolarWorld等欧洲光伏企业向欧盟所提申诉的抗议活动。
针对这些新闻,梁田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们是想向欧盟表达对‘双反’的抗议。但我们绝不会通过停工的形式,停工一小时,对我们来说损失太多了!这样做是不是太傻了?”他表示,他们也不想进行抗议活动,但在工作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表达反对贸易战的想法。
“双反”的不公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贸易摩擦的应诉能力逐渐增强,如果不通过政府行为来对相关产业提供应有的保护,很可能产生连带效应,因此政府方面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力挺中国光伏产业,在不违反相关世贸规则的前提下有礼有节地争取合法利益。”
张莉指出,光伏案对于国内相关产业也敲响一个警钟,尽管光伏产业在做大做强,但利润并不高,也没有国际话语权,企业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应当从产品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转型为质量和效益型的提升。
针对欧盟对华光伏企业“反倾销”诉讼,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中国四大光伏企业向商务部提交了《关于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将重创我国产业的紧急报告》,该《报告》呼吁,在欧盟反倾销立案调查进入45天倒计时之际,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应“三位一体”积极应对,制定反制措施。
“这是继美国对中国风电产品和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之后,中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被认为是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而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在国际市场觅得先机。欧美国家相继对中国新能源展开“双反”,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国际贸易纠纷,但从深层次分析则是在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争夺先机的一场战争。
就在5月中旬美商务部对华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一公布,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立即就此发表谈话表示,美方裁决有失公正,中方对此强烈不满。
沈丹阳指出,美商务部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事实视而不见,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国”价格进行不公平的比较,从而人为抬高中国企业的倾销幅度。这种做法不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符合中国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事实,凸显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而且,在中国企业积极配合调查的情况下,美方仍在诸多计算倾销幅度的关键环节拒不接受中国企业的抗辩和证据材料,从而裁定高额倾销幅度,对中国企业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中方敦促美商务部在后续调查中更正错误做法,避免做出不公正的裁决。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兼CEO施正荣曾发表声明表示:“以尚德为代表的中国光伏企业,在过去10年间,依靠技术创新,实施规模扩张,集聚并完善供应链发展,通过全球化经营,极大地降低了光伏发电成本,从而促进了光伏能源在世界各地的大规模应用。这是中国光伏企业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企业需自强
英利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之一。在河北保定、衡水、天津滨海新区和海南海口建有四大产业基地,在西藏拉萨、甘肃兰州、上海、广州等地设有75家子分公司,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2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英利员工因此而自豪。
在记者和他们交谈时,他们表现出对公司的自豪感。当问到他们怎么看待欧盟的“双反”调查时,他们更为担心的是自己是否会因此减少收入甚至会失业。一名车间工人知道记者来英利的原因和欧盟“双反”报道有关,他显得有些忧虑地对记者说,“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调查我们。我听同事们说,如果欧洲对我们的‘双反’一旦获得通过,我就有可能失业。”在英利工作三年多的他不希望自己失业。
在英利保定的产业基地大约有2万名员工,这些员工每月的平均工资在3700元左右,这对保定这样的一个中等城市来说,他们的收入相对当地而言算是高收入了。同时,英利还为员工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五险一金等各类福利。大多数的英利员工对能有这样的工作收入很满意。
像他们的这些担心,中国光伏行业的员工可能都会有。2011年中国对欧洲光伏产品出口高达204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口超过30万人。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双反”案获得通过,那么这30多万人的收入和工作岗位都会受到影响。
“欧美少数企业的冒险行为会把整个行业逼到生死存亡的节点,我们呼吁中国政府全力保护中国制造业的合理权益。”阿特斯阳光董事长兼CEO瞿晓铧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忧心忡忡。“行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该丢掉一切幻想了!”
欧盟“双反”恐直接引起中国光伏业企业爆发破产潮,而作为中国光伏出口最大市场,欧盟一旦立案,或将成为压垮整个产业的“最后一片鹅毛”。在这种情况下,有业内人士建议光伏企业缩减出口规模,开拓国内市场。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中国光伏企业不能放弃海外市场,政府也要为企业在国际市场创造一个平静的“竞技场”。他说:“中国光伏产业是高度出口导向型行业,由于此前美国初裁认定中国光伏产业存在倾销补贴,现在美国市场已经缩小,而中国国内市场的培养仍需时日,保持欧洲市场的开放至关重要。”
针对欧盟做出是否进行“反倾销”调查决定,梅新育指出,中国应通过外交途径和尽职调查尽可能阻止欧盟发起调查,设法遏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
梅新育说,中国能迅速成长为全世界最大光伏设备生产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中国光伏业自身效率的提高和努力是不可抹杀的,是竞争力优势的体现。中国光伏行业要保持这种竞争力,企业需要进一步自强,切不可“自废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