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年,尚德的毛利率除了在2011年下降为13%,以及受到美国双反影响,在今年第一季度骤然下降到0.6%,其他时间都在20%左右,这让该公司仍然有利可图。不过赛维就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它在2007年时的毛利率还高达32.5%,但随后随着中国各地大量企业进入上游的硅片制造环节,导致价格急剧下降,它在2009年和2011年的毛利率甚至出现负数。
相比而言,First Solar在2011年的毛利率仍然高达35.1%,而在那之前的几年,则基本都在40%~55%之间。虽然这部分要归功于其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薄膜光伏制造技术,从而使其整体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非全部。
与中国公司相比,First Solar更注重在研发上的投入,2009年~2011年,它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3.7%和5.1%,而尚德分别为1.71%,1.39%和1.23%,赛维分别为0.76%,0.43%和2.16%。
因此,似乎可以这样解释中国光伏业目前的困境:由于政府不计成本的支持,和投资者以为未来一定更美好的误区的形成,导致资本的市场计价原则在这里无法维持,通过投资回报率管理来调节市场的可能性也就没有了,结果是大量中小企业的介入,使得整个行业刚刚兴起,就已经陷入产能过剩不能自拔。
据IMS的数据,中国目前仅晶体硅光伏组件一年的产能就已达到32.6GW左右,非常接近全球一年的需求量。几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这个行业有多么依靠外部资本:赛维2007年的负债率为47%,而2011年已高达87.7%,尚德2007年的负债率为58%,2011年已经上升到79%;相比之下,First Solar在2007年的负债率为20%,2011年大幅上升后,也仅为37%。
这种模式一方面让中国企业极易受到国外市场反倾销的调查,也对一些潜在的优质公司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在光伏业,企业提高回报率有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投资研发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从而获得回报,一是通过不断进行规模上的投资,以期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
相比前者,在短期内后者更为直接,但很容易陷入产能过剩和价格战,而一旦价格战开打,采取前一种途径的公司也无法幸免,它们实际上面临短期和长期的利润都无法赚取的可悲境地。仅仅为了与本地的中小企业、而非国外的强大对手竞争,潜在的好公司们不得不减少在研发上的投资,转而投资到规模上,以赚取短期的份额和回报。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那么接下来的拯救措施也就相对明了:
首先,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将支持力度与技术水平(如转化率)相挂钩的奖励扶持措施,彻底放弃过去单纯基于规模的激励政策;其次,选择两到三家拥有一定竞争力的公司,由中国国有的传统能源巨头出面,或者鼓励有意参与该市场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其私有化,其他企业的存留交由市场决定。
然后,逐步启动中国光伏市场,并时刻视欧美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政策,采取对等的开放政策,这样即便完全失去欧美市场,也可以通过将欧美企业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使中国企业拥有一段积蓄力量的时期。
最后,重中之重,是政府应该退居幕后,成为单纯的游戏规则制定者,让资本的市场定价原则在这里重新生效。最近传言某地政府试图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帮助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这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却是下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