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全行业亏损的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很多人解释是因为无需竞争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成立,但是如果仔细推敲,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行业来说,竞争只会导致企业优胜劣汰,但现在的问题是光伏企业属于全行业亏损。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要出在不恰当的产业政策上。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因为优先扶持发展,所以光伏产业也就有了各项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银行信贷等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了过多的资本投入这个行业,原本供不应求的市场因为在短时间内增加的企业而迅速出现了产能过剩。
更为恶劣的是,即便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全行业亏损,还没有企业因此而倒闭,不少地方政府积极为企业筹措资金,江西省新余市政府甚至以地方财政为江西赛维偿还信托贷款。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去年曾发生过在一个月内有三家标杆性光伏企业连续倒闭。2011年9月1日,曾被寄予厚望的硅谷太阳能新星Solyndra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100名员工遭解雇。在此之前,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 att分别于8月15日和19日相继申请破产保护。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破产是最为正常不过的现象,投资者正是通过破产释放的信号将资源配置到其它更好的行业中去,从而避免了再次的浪费。
也正是如此,中国光伏企业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反倾销案,甚至也不是很多专家所说的过度依赖出口市场问题——尽管这个问题也很严重,真正的问题是在企业预算软约束下价格机制不再发挥作用:因为地方政府的各种隐性兜底,使得优秀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尽管光伏产业已经是全行业亏损,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却没有一家企业倒闭,甚至却出现了政府财政为企业埋单的怪事,这实在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那么如何走出这一怪圈?取消政府托底,让企业真正在市场中竞争,从而将那些在技术和成本上有优势的企业遴选出来,这可能是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一步。从这个意义而言,欧美的反倾销只是让光伏企业的危机提早到来而已。只有当光伏企业开始破产时,市场才开始竞争———以前的市场,只不过是市场在竞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