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曾被普遍看好、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我国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在经历了投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产能过剩的“阵痛”后,又接连遭遇到了美国的“双反”调查以及欧盟已确定启动的“双反”调查,这对近几年来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强劲需求来拉动并对“出口”过度依赖的太阳能光伏行业而言,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片“寒冬”?
身处如此悲惨的局面以及也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光伏要如何走出寒冬呢?
拉动内需
光伏“十二五”规划再调整 上不封顶
由于占全球光伏安装市场70%份额的欧盟上周举起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大棒”,中国光伏产业已被逼到了悬崖边上,而国内市场随之成为光伏“保卫战”的最后一道防线。近日还有消息称,为了鼓励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容量目标再做调整,由21GW调整至40GW。
“现在很多措施都在讨论,包括电网介入、财政资金增加预算等。因为要扩大装机规模,就必须要让电网介入,要落实财政补贴。”上述光伏企业负责人说。
在国内,电网一直是光伏装机的主要障碍之一,因后者发的电被指影响电网的稳定。业内也一直在呼吁政府提高电网公司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除了上述措施外,正在酝酿的措施还包括将每度电1元的上网电价延续至2014年,这在业内看来也是一个实质性利好。因多数国家对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采取逐年递减的办法,而如果中国能将去年推出的每度电1元上网电价延续至2014年,则意味着未来随着成本降低,光伏发电的毛利会逐年递增,这无疑会大大刺激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准确地说应该是调整到了40GW,上不封顶,其他条件一概不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也证实了此消息。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仅为3.6GW,这意味着未来3年中,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