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想写一篇关于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的文章,正苦于由头不足够吸引市场关注时,枕头被及时地递了过来:默克尔前脚从北京离开,中国驻欧盟使团即收到欧盟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进行立案的照会,9月6日,欧盟正式发出公告,启动反倾销调查。中国以重金采购作筹码换来默克尔答应斡旋的表态,只是一个打着时间差的肥皂泡。
虽然默克尔声称不主张诉诸诉讼程序,应协商解决争端,该来的还是来了,从中国政府到光伏业界一片诧然。媒体惊呼,一旦欧盟做出倾销裁定,将可能征收高达50%的反倾销税率,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在美上市光伏中概股则面临退市风险,甚至有预测将有六成中企倒闭。尽管这是继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后的又一次贸易纠纷,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欧洲仍足以让企业紧张。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向欧出售额高达约210亿欧元(264.7亿美元),占据60%市场。
欧盟一出招,中企最有说服力的说辞是“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理由是中国光伏企业只是个加工厂,产能落后,缺乏核心的晶硅提炼技术,并且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及设备大部分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去年即从德国进口3.6亿美元银浆,7.64亿美元多晶硅,数年来更是累计从德国瑞士等国家采购108亿美元生产设备。中国光伏业的大发展压根儿就是欧美光伏巨头设的一个局。中国下一步的方向应是发展核心技术,并开拓庞大的国内市场。
这些说辞尽管不乏道理,但却难以让兴讼的欧企和政客息讼。欧企的考量是,借此打压中企提升自我竞争力,夺回被抢占的市场,增强利润率;政客的考量则更多了些合理性,一旦裁定倾销,既可获取高额的税费充盈国库,又可迎合经济危机下抬头的民族主义情绪,还能削弱号称新兴国家领头羊的中国的国家实力,即使双反妥协,这也是个不错的谈判筹码,是一个时常可悬在中国头上的又一把贸易利剑,弃用皆取之于我。
这些看似合理化的考量,正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基本逻辑——一定的贸易顺差是有利的,对外国商品的贸易壁垒和对民族企业的保护更有利于贸易优势地位的确立。其实,早在1822年贸易自由主义措施首次被引入大英帝国前后,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直是国际经贸往来中的主题词。普遍的观察是,金融和经济危机期间,往往是防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关键时期。因为,通常的观点是,自由贸易是繁荣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