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对早报记者说,中国光伏产品和美国光伏产品的成本差距,主要是综合成本不一样。
“一个是建造成本,初始投资不一样,厂房折旧相差很多。一个是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同,中国配套能力要比美国强。可以说,除了核心设备成本和硅料成本跟美国差不多,中国所有制造环节的成本都比美国便宜很多。”王海生强调说。
前述排名全球硅片产能前五的一家中国光伏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对早报记者称,美国的光伏产业跟中国的相比,人力成本高出很多,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块。
另一位光伏分析师对早报记者称,如果从价格上来看,美国光伏的成本比中国大致高出20%~30%左右。阿特斯的沈扬子对早报记者称,以组件成本为例,中国主流厂商大致是0.7美元/瓦,美国那边是1美元/瓦,差距很大。
弘亚世代副总裁刘文平对早报记者称,“美国的光伏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得不是一点点。如果要说相似性,做第三方参照,中国台湾地区可能还行。美国光伏制造业现在有两家大企业,但是技术路线跟中国的很不一样,没什么参考性,First Solar是薄膜技术。Sun Power的技术也很复杂,虽然效率非常高,但是成本同样非常高。拿美国做第三国参照,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肯定是非常糟糕的。”
“中国无反制能力”
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位置有点“尴尬”,而这决定了对欧盟采取反制措施也将心有余而力不足。
8月17日,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江苏中能硅业等在内的几大光伏企业联合向中国商务部提出对来自欧盟的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商务部受理此案,但至今未公布是否立案。这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反制的一大利器。
据接近中国商务部的权威人士透露,商务部“很快就会启动对欧盟多晶硅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多晶硅是光伏产品的主要原料。
不过,有分析人士称,“中国光伏企业在下游占的比重很大,外国企业在上游占得很大,这种反制是自己给自己抬价,制的是自己。”
中国制造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及设备大部分是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仅从德国就进口价值3.6亿美元的银浆,进口多晶硅更是高达7.64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累计从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约108亿元的生产设备。
“这个起不了作用,中国光伏企业在中游占的比重很大,外国企业在上游占的比重很大,如果‘双反’欧盟多晶硅,等于是中国自己把原料价格抬上去了。”王海生认为,外国企业在上下游两端,中国光伏企业居中生存,确实没有力量反制。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