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便具名的核心知情律师称,该调查范围比5月17日美国初裁中所调查范围扩大很多,从仅有电池扩大到电池、硅片以及整个组件。
“显然受到影响的企业也就多了。更多会影响到制作硅片并出口的中国企业。”该律师表示。
此外,根据欧盟委员会立案公告,本次反倾销的替代国是美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业内人士向本报表示,这将大幅度加大反倾销判定的范围和额度。
欧盟贸易纠纷中,中国被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若没有获得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倾销调查中就需按照替代国成本进行核算,具体倾销额度的核算方法是替代国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差价。
此前美国反倾销起诉时选择泰国为替代国,而此次欧盟选择成本大大高于泰国的美国,“根据这一标准算出来的倾销额度也会大大增加”。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按照反倾销程序,欧盟下一步将会根据企业规模、出口数量、出口金额等选取抽样企业,这些抽样企业将会享有单独的反倾销税率。
企业等待政府斡旋
按照欧盟规定,反倾销立案后60天到9个月时间内,欧盟委员会将作出初裁。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向本报表示,虽然初裁判决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反倾销从立案的那一刻起,对整个光伏行业的伤害已经产生。
“立案最直接的影响是,欧洲光伏进口商马上会不敢对中国产品下订单,怕后续判决下来会收税。”李称。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表示,商会希望中欧贸易纠纷能够通过对话解决,但目前看对话也许并未成功,只能使用WTO框架下的方式解决争端,即进行贸易诉讼。
“我们最担心的是,今天欧盟立了这个案,明天中国就出现其他立案作为"报复"。”
但他向本报记者否认了中欧之间产生“贸易战”这一说法和可能,称目前中欧的贸易纠纷只是贸易额的百分之一,远在正常范围之内。
企业界普遍对政府及高层的斡旋有所期待。“如果通过斡旋达到对方撤诉或者双方政府达成某种协议,案件或许还有回头的可能。”一名不便具名的企业代表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