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来看,从2000 年到2010 年这十年间,全球装机的平均增速达到了55%;2006 年到2010 年五年间的平均增速更是高达68%。其间因2008 年金融危机的印象出现了一次波动,但时间较短,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业获得了比其它行业更快的复苏,并在2010 年又迎来了一次全球性的装机高峰,当年增速超过100%,有统计数据显示甚至达到了168%。
这样的增长,极大地刺激了上游、中游制造业的扩张。特别是在2010 年,全球光伏制造业迎来了一轮新的投资高潮,国内光伏制造产能更是在2010 年一年内实现了超过前面十年累积总规模的扩张。
过快扩张的后果,随即在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得以暴发。
第一个原因是欧债危机。由于主要光伏应用市场欧洲的形势发生变化,全球光伏市场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和转移,欧洲市场的占比下降,一些新兴市场开始崛起。
其次是市场话语权开始向下游转移。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装机在上年基础上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增速约为78%,但同比上年有所放缓,市场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由多年的卖方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转变到了买方市场,加上产能增长过快,竞争开始变得激烈。
当然,竞争也有好的一方面。随着产品价格的快速下降,发电成本得以更快降低。从商业化的市场来说,这是好事。对政策制定者在更大范围推广光伏利用,也带来了更多回旋余地。
但这个过程来得太快、太猛,让所有企业都措手不及,也使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被快速地重新分配,对多数企业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一些生产条件跟不上、质量管理不严格、成本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的企业首先感受到了压力,行业整体利润开始大幅下滑,到后来甚至出现产业链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都面临成本和价格倒挂的局面。但实际上,一些大型企业并不愁订单,只是价格过低,利润很少或者没有利润。
随着时间持续越长,整个行业开始出现一些连锁反应,激烈竞争下开始出现无序竞争——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销售产品而相互压价——这使得市况更加恶化。
雪上加霜的是,这种行情也改变了外界对光伏的看法,特别是金融机构对光伏业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热情变得冷淡乃至回避,贷款及其它融资渠道逐渐对光伏业收缩。恶性循环之下,全行业资金链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