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超前
记者:现在有一种怀疑论或者阴谋论,认为西方将硅电池这样一种并不成熟的技术、工艺以及设备卖给中国,等中国把这个产业搞得很大之后,再设置贸易壁垒对中国关闭市场大门,让中国深陷其中不得自拔。您怎么看待这种论调?
吴达成: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这只是在遇到了全行业性的不景气时,回头去看而产生的一种误解。
从发展历史来看,光伏业的发展是比较快速和持续的,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经济危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目前的行业危机,除了发展太快外,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贸易保护开始抬头的原因,不太可能是谁事先就设定好的这样一个“局”。
光伏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商业化的市场,还是一个在政策扶持下的市场,这就多了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补贴政策的力度和对发展节奏的调控,因此也更容易形成贸易保护,或者说容易给实施贸易保护一些口实。
比如,美国反倾销的理由是因为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可世人都知道,中国所有产品的价格都比较低,这是因为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拥有一些制造业比较优势,不仅光伏,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再说反补贴。其实,目前世界各国的一些新兴技术,都是在政策鼓励下才得以发展的。就光伏而言,不光中国有补贴,各个国家都有,而且补贴力度更大的恰恰是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
这些做法,如果按市场化的标准来看,的确更容易造成一些口实。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各国政府的补贴,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怎么可能得到发展呢?
其实,一项新的技术是不是有生命力,从大家对它的补贴就已经可以看出来。既然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对光伏采取补贴,其实已经形成共识了,这个阴谋论怎么能成立呢?
记者:您怎么看待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吴达成:我不太认同光伏业产能过剩的说法。产能、产量、市场需求之间,应该是一个动态平衡的、不断调整的过程,光伏业的产能应该属于超前,而非过剩,这是由于行业发展过快、缺乏统筹规划以及一些企业和个别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造成的。
前些年中国光伏产品大量出口,而国内市场启动缓慢,本身就为今天的行情埋下了隐患。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无论是萎缩还是增速放缓,都会带来相对的过剩。
实际上,现在日子难过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只不过中国企业是最明显的,因为全球60% 的产能都集中在中国。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目前不仅光伏业,所有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