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市场价格在国外巨头的廉价倾销下,持续暴跌。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7个月,中国多晶硅累计进口量达到4.8万吨,同比增长35.1%。进口平均价格再创新低,跌至25.55美元/公斤,较2011年全年平均价格下滑53.4%。“我们本可以维持原来的长单合同价,但我们不能只顾一时业绩,而是要抱团取暖,要培育市场,因此,协鑫主动和客户协商采用随行就市的价格策略,以和客户一起渡过难关。”舒桦对记者表示,除了价格支持以外,付款账期也是重要的考虑。
8月,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高达1110亿元,高负债正使一批光伏企业处于破产边缘。
模式危机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传统太阳能电池业营运模式出了问题,是造成产业大灾难的最大原因——初期缺原料,大家疯狂巨资抢原料,后来竞争者越来越多,大家疯狂杀价抢单。没想到了最后,先前签下的高价多晶硅原料,竟成为庞大负担,加上产品快速跌价,市场恶性竞争,整个光伏产业两头遭遇夹击,全面告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乱相频出,不仅负债高企,还深陷担保危局,尚德电力宣布,旗下5.6亿欧元的反担保资产“不见了”;浙江诚兴光伏科技掌门人李飞跳楼自杀。
加上整体经济的萧条、信贷紧缩,这不仅波及到国内的光伏企业,国外老牌巨头也未能幸免。
4月,曾经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商——德国Q-Cells公司申请破产;5月14日,德国光伏企业Sovello申请破产;7月,美国光伏设备制造商Abound Solar申请破产;8月,德国Centrotherm Photovoltaics申请破产。
随即而来,美国GE公司暂停扩张在美国的薄膜电池厂的产能计划;德国肖特太阳能则关闭了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工厂。
中国台湾地区的同业也是同样遭遇。上半年,台湾地区光伏电池制造商茂迪净亏损高达32亿新台币;台湾新日光能源科技净亏损为21.79亿元新台币。有媒体称,半导体代工大佬台积电曾在金融危机后,入股茂迪,而今则有意淡出。
“大型公用事业企业和能源集团通过结构化撤资计划,以合理调整可再生能源组合,从而处理非战略性业务与资产。”安永能源与环保融资负责人Ben Warren公开表示。
事实上,从各下游企业加大出货量来看,光伏新兴市场的兴起做出了有力支撑。Solarbuzz预计2012年下半年市场需求有17.2GW,全年约30GW,后市并不悲观。
然而,有市场并不意味着企业能赚钱——下游光伏企业因上游价格暴跌,导致成本高企,再为了赢得市场竞相杀价,全部重幅亏损,又将面临来自美国、欧盟、印度“双反”导致的惩罚性关税。
“组件企业开始了大幅杀价,大家竞相报出更低的价格,尽快清理库存,以避免惩罚性关税。”一位光伏下游企业高管告诉记者。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