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和企业经常认为中国光伏业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提供的巨额补贴都赚走了,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流入电站建设和所有者手中,而由于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复杂繁琐,外国电站几乎都是当地公司在运营,补贴也由他们享有。
可以看到,整个光伏行业中,除硅片至组件这一段企业外,其它公司虽然同样受行业影响,但却并不致命。不幸的是,我们中国的光伏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硅片、电池和组件生产,如果欧美对此发动经济战,绝大多数的损失在中国。而近年通过中国光伏设备、原材料厂商的不断努力,性能不错,价格低廉的中国设备和材料越来越受青睐,对进口依赖逐步减小。这正是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所以虽然早在2009年SolarWorld就提出“双反”的概念,但当时并不能掀起大的波澜,而今年的双反则极有可能成功,这对中国光伏将是灭顶之灾。
双反的直接影响是:欧美国家光伏发展受阻,西方设备材料厂商转型,中国组件厂濒临倒闭。而市场可以随时启动,设备可以重新转回光伏行业,但那时倒闭的中国企业和损失的数千亿投资却是永远无法弥补。
更为严重的是今后的间接影响,不是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乐于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都很困难的时刻,发展中国家崛起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洗牌。同时未来新能源必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球各国都会通过各种手段去争取并保证本国利益。西方国家通过反复震荡光伏行业,虽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举措,但真正损伤根基的却只有中国。
如果中国不采取措施,损失的不仅仅是现在的数千亿投资,还有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
上网电价并非万能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新能源领域并非没有作为,自从胡锦涛主席宣布中国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后,在光伏领域相继出台了金太阳和上网电价政策。但目前的情况是:一大部分电站无利可图,而组件企业更是赔本赚吆喝,国内市场启动反而加剧了光伏企业的资金压力。
目前中国光伏发电是金字塔结构,30GW的光伏组件产能(实际应该在40GW左右,但粗略估算已倒闭的企业,大概在30GW)、10GW的项目路条、3GW的电网容纳量。历史已经证明了单纯的上网电价解救不了中国光伏企业,只能是又一个“囚徒困境”,在2009年财政部出台“金太阳”项目和国家能源局委托的敦煌10MW项目中,光伏企业极为踊跃,但敦煌项目最后以1.09元/瓦中标,为企业做宣传的意义大于盈利。在2010年第二轮政策出台时,光伏企业就不是那么感兴趣。原因很简单:国内项目赚不到钱,行业淡季还可以做些项目回收资金和铺垫市场,行业旺季这么做得不偿失。
2011年到现在,是光伏行业最艰难的两年,光伏企业又将希望寄托于国内市场,价格战再次打响。但这场战斗无人胜利:电力企业拼命压价,现在又将EPC的责任交由组件厂,并且有些大规模如百MW级的电站分批次招标,但又不给或只给很少一部分的预付款。而电站建成后,发现配套电网跟不上,满发率不高,电力企业同样很难赚钱。这其中尤其以民企运营的电站接入电网时间最短。宁夏有一个经典案例,某地区有20MW的光伏电力容纳能力,却建设了40MW的电站,分别由两家国企和两家民企各占10MW,电网公司原本商定各家发一半(即使这样也只有50%的满发率),但国企不满,争执后每个月保证两家国企发20天,剩余10天才由民企发电。30%的满发率如果能赚到钱,意味着如果能够100%满发,至少两倍的利润,这显然不可能。一般光伏电站设计的毛利率仅为8%-15%,所以几乎可以断言,目前的赚钱的电站凤毛麟角。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