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致命的是GSF的反担保欺诈案。GSF是一家由尚德和施正荣出资90%的基金,在尚德的担保下,从国家开发银行手中获得了5.41亿欧元的贷款,而GSF提供的5.6亿欧元的德国国家债券涉嫌虚假反担保欺诈。
施正荣在尚德和GSF两家公司均是大股东和控制人角色,因此尚德对外给出对GSF欺诈毫不知情的解释,在市场上招来了一片质疑之声。
施正荣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回应,惟一的举动就是交出了CEO之位。一家美国光伏企业管理层人士向财新记者分析,此次施辞任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华尔街的投资者会关注企业的核心人物在投资等方面有没有犯错” 。
2006年初,对于要不要往上游去的行业争议,施正荣当时的回答是“多晶硅企业挣的太多,尚德有机会也会往上游走”,但他并没有很快付诸行动。2008年之前,组件生产企业的主要挑战是保证上游硅片供应,而施正荣选择的却是与美国硅片企业MEMC签订了一份长达十年、价值50亿-60亿美元的供应协议。当时的施正荣曾对此颇为得意。但2011年7月,这份协议被尚德主动终止,并为此付出了2亿美元代价。原因很简单,硅片价格在2011年的大幅跳水令这份协议不得不“割肉”处理。
2011年初,尚德在收购江苏顺大失利后,通过荣德新能源进入硅片领域,原本其目标是将自身的硅片产能扩大到电池和组件总产能的25%-50%,但此时的市场已经是“切片不如买片”了。一位美股分析师直言,“这是(施正荣的)战略失误。”
在施正荣的老本行薄膜电池方面,他选择的是美国应有材料公司的SunFab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2007年上半年,尚德首条薄膜生产线动工。2010年,由于硅价下跌,非晶硅薄膜电池难有成本竞争优势,施正荣不得已关闭了位于上海的薄膜电池生产线,这一转向给尚德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当季非现金亏损。
早在2007年,施正荣就已对外高调宣传高效电池的“冥王星技术”(Pluto),但并未获得预期的欢迎和出货量。业内对其可靠性也存在怀疑。现在,尚德仍在继续对“冥王星”的研发工作,但正因其在高效电池研发上的坚持,仍让一些投资者对其抱有希望。
2007年一次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施正荣表示光伏是个年轻行业,自己也在学习和研究这个市场。在光伏行业的波折发展中,施正荣的战略、策略亦不断调整,其中不乏上述壮士断腕之举。但也有业内人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断腕次数有些多,令人怀疑其判断能力。
去年年末,施正荣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和别的企业家不同的地方是,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得很清楚,不会盲目动手,这么多年来尚德在大的战略方面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是出在用人方面和执行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