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晶龙集团依靠科技创新,从光伏材料向光伏电池和组件延伸产业化,使企业规模从中国第一跃升为亚洲第一,进而成为世界第一。2011年单晶硅材料产量和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再次夺得两项世界第一,被国家认定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科技创新实现“三结合”
回顾企业十年发展史,靳保芳总结说,企业搞好科技创新要实现“三个结合”,达到三个“度”。
首先,产业创新与企业创新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的高度。
这些年来,晶龙集团对于重大技术课题,不惜投入,全力给予组织和支持,从而掌握多项重大前沿技术,使拉晶、切片单产和品质、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始终居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企业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专家创新与员工创新相结合,提高科技创新的广度。
在科技创新中,专家与一线员工联合创新,创新成果及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目前,晶龙集团有些专家创新成果获得了国际专利,有些则首次攻克世界光伏技术难题,从而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晶龙集团坚持发动员工人人搞创新、提倡人人有成果,并建立了创新奖励制度,使参与创新的员工数量逐年增加,形成了全员创新的氛围。
第三,前瞻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相结合拓展科技创新的深度。
靳保芳强调:企业的产品要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重点围绕生产效能达到同行业最高水平。因而使创新更加贴近生产,贴近效能,完善工艺,降低成本。在前瞻性创新上着力于研究市场需求,关注技术发展方向,尤其是革命性技术的发展进程。
“两会”上提出三项举措
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光伏产业目前现状,靳保芳建议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实施。
一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推动国企与民企合作。
自去年以来,国内市场的快速启动对下游光伏系统和电站投资的利好比较显著,但对民企而言,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因为国内光伏电站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国有大型发电集团手中,民营资本进入难度较大。目前,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部分国企的高度关注,一些国企已经到光伏行业“试水”。为了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引导,推进国企与民企的合作。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好“政策引导”,建立和完善光伏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靳保芳认为,目前我国光伏行业标准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差距。尽管我国正式出台光伏国家标准已有数十项,但整个产业的标准规范缺失仍超过80%。标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丧失了某个方面的话语权。
三是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
为解决企业订单不足,成本增大和贸易摩擦等问题,靳保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国内大型光伏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