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的多晶硅均价约为25美元/千克,业内企业人士预计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的价格难以达到30美元/千克,下半年或许能回到30美元,但40美元/千克的情况很难再现。在供给压力下,价格的回升幅度将会非常小,不会有跨度较大的升降。
在市场普遍的低价格面前,企业需要承受住这种压力,需要将自身产品做到低成本。而要做到低成本,第一要素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规模制胜已是业内多家大型企业的竞争策略。但是中国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上万吨规模的企业只有两家,其中多数年产量小于1000吨,上3000吨规模的企业也不多(如表2),这些产量与一流多晶硅企业无法相比。
表2 中国多晶硅企业产量分布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除了规模效应外,企业还需要有技术实力。我国多晶硅企业与一流多晶硅巨头的差距除了产能还有技术,国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吗?这个答案企业心里很清楚。缩短这种差距需要企业自身的提高,必须不断加大技术开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如降低还原炉的能耗、升级尾气回收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在多晶硅领域,具有长远眼光并做长远考虑的领先生产商会持续在先进工艺技术方面进行投资。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将继续承受价格压力,如果不能做到低成本就失去了竞争力,其结果是被市场淘汰。
当然,政府的支持对多晶硅行业的整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前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意见稿显示,中国将在2015年之前形成1~2家5万吨级多晶硅企业,2~4家万吨级多晶硅企业。国家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而言显然是机会。
政策大棒挥动,多晶硅行业进入整合
目前国内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达上千家,其中不乏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为准入门槛低,规模可控性差,以至于这个制造环节竞争日益激烈,面临一哄而上、趋之若驽的纷乱局面。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显然这一局面给其他环节的制造企业提出了警示。处于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多晶硅冶炼行业也受到不少企业及投资者的青睐,虽然有高技术与高资金两项门槛,但并未阻挡住进入企业的热情。一些没有技术的企业也在制造多晶硅,使得国内舆论纷纷质疑多晶硅是“三高”产业,其健康发展受到了威胁。那些对环境污染大、能耗高、排放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下及产品质量性能低劣的企业或许会退出这个市场。
为了应对产业的不景气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更为了避免重蹈组件企业的覆辙,规范这个产业,2011年12月,国家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20家企业名单(如表3)。准入标准的颁布让这个行业的后进者感到了压力,变得更加理性。
表3 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20家企业名单
准入条件的颁布对一些后进入者将是一次筛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内厂商特别是一些中低端厂商一窝蜂抢产,毕竟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企业大量投资扩张规模的现象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政策也向行业发出了加强整合的信号,国内多晶硅企业将在市场与政府两方面的双重调节下,进入新一轮整合期,即通过兼并重组的形式进行优劣互补,淘汰弱者。从长远来看,这对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