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产能方面,在价格上各大企业也相互较劲。自2011年5月下旬开始,继组件的价格遭遇波动开始下降后,国内多晶硅价格也开始震荡,国内多晶硅报价从4月份的66~72万元人民币/吨降至21~25万元,跌幅超过60%。
连续的降价一直持续到了2011年年底,其中的一些竞争者逐渐调整公司战略,好几家企业甚至停业休整。2011年年底,为了降低亏损,美国MEMC公司决定消减全球20%的劳动力,并无限期地停顿其在意大利Merano的6000吨化工项目,至此该公司在光伏原材料方面的员工削减幅度达到约47%。与MEMC公司相反的是,德国Waker公司与中国保利协鑫继续保持原有的产能计划,Waker公司在2011年下半年时开始扩建其在德国的新工厂,保利协鑫则是将成本持续降低,其生产成本有望从2010年的22美元/千克下降到20美元/千克。
在这轮争战中,一支强劲的新锐势力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来自韩国。2011年韩国多晶硅企业发展速度迅猛。据中国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4月份开始,韩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多晶硅进口国(如图1)。而接下来韩国企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13年韩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9.85万吨。在韩国多晶硅企业中,OCI无疑是佼佼者。韩国OCI公司金泰显表示:“其实我们的多晶硅事业是从1990年开始的,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延滞了OCI的规模,多晶硅生产线在2006年又开始启动。2008年OCI对产品进行了一些调整,根据我们的环境和市场来决定生产规模,防止产能过剩。”
查看几大多晶硅巨头的产能计划,到2013年,德国Wacker、美国Hemlock、中国GCL及韩国OCI这四大家多晶硅的产能均将达到5万吨以上,产量愈趋集中化,强者愈强。可以预言,在未来几年的多晶硅市场几大巨头仍将领先,只是以前的7大家未必还能榜上有名。
竞争的另一端是停产,小企业备受煎熬
世界级多晶硅企业的竞争使价格直线下降,海外多晶硅巨头们在此次竞争中卯足了劲,不惜血拼以留住客户,同时让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出局,以便能让出更多的市场。在此形势下,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处于煎熬的状态。到2011年年底,天威保变、乐山电力及川投能源等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这些公司下属参股或控股的硅业公司纷纷进行调整并宣布停产技改,停产期限不详。上市企业情况尚且如此,一些小型多晶硅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局面就更加可想而知了。截至目前,国内多晶硅市场的停产传闻不断,上市公司亦不能幸免。
记得2011年1月笔者前往四川探底多晶硅市场时,当时的多晶硅企业处于满负荷开工的状态,甚至不少企业还担心因年底拉闸限电,市场会出现“多晶硅荒”的局面。而转眼间,2011年市面上到处是低价的多晶硅在出售。这种转变想必是所有企业所不曾预料到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