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此番言论在美国引发了讨论,《纽约时报》撰文指出,虽然美国用工成本较高,但中国和巴西等制造业大国近年来用工成本都出现了快速的上涨,能源紧缺又推高了物流费用,美国工人生产效率更高,生产出的产品更加接近市场,多种因素叠加,确实出现了制造业回归美国的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至2010年间,以美元计的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下跌11%,而以美元计的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分别上涨3%和41%。与此同时,中国平均工资年涨幅也达到或超过了15%,中美两国的劳动力成本正逐步收窄,中国制造相对于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似乎不如以前那么明显。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斯宾塞在2011年底接受采访时,虽然也提出美国应重振制造业,不过他强调,美国不需要那些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形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工人的技能培训,对美国来讲更有意义。”
奥巴马要重振美国制造业的言论在中国也备受关注。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贸易摩擦之于美国的意义,至少在新能源设备制造领域,不仅在于保护现有的制造业,更着眼于未来增量的产生。
但他们认为,奥巴马的提法并不符合现实。“这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其主要聚焦还是就业,但发达国家并不具备吸引制造业回归的条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他指出,此前日本和欧洲的政客曾在不同场合提及这个问题,但都是政治诉求大于经济意义,现阶段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重新发展制造业几无可能。
张斌称,即便是中美工人的工资幅度收窄,但依然差距很大。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这是发展制造业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他认为,虽然高素质蓝领、先进机器设备和管理方式可以弥补一些劳动力成本的差距,税费优惠和政策倾斜也会起一些作用,但就大趋势而言,制造业回归的可能并不大。
孙广彬赞同上述观点,他同时认为,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输出技术、管理以及金融服务,“制造业时代对于它们来说已是过去时”。即便是市场在外的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业,亦无可能将大多数产能转移至发达经济体,“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目前仍无可比拟”。
中国企业对策
不管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能否复苏,对于中国的新能源企业而言,“双反”之下,赢得国外市场的代价正在迅速上升。但与此同时,出口目标国政府也在提供条件吸引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
阿特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赴加拿大建厂的。
“如果说‘双反’是通过‘罚’的手段将中国企业堵在他们的国门之外,我们在加拿大建厂就体现了当地政府通过‘拉’的手段引进外资。”阿特斯董事长兼CEO瞿晓铧介绍说。
安大略省2009年通过的《绿色能源法》起了决定性作用。该省为充分利用自身光伏市场巨大的优势,提出光伏电站所用组件附加值的60%要在当地实现,以此来拉动国外公司在当地投资创造就业。此外,当地政府用电站承建项目来吸引外国公司投资,预先保障了投资者的市场。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