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美国对华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调查……2011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遇到了“寒冬”,然而浙江海盐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却逆势而上,凭借着产品创新、“飞地经济”等多种途径,在“严寒”中找到了一片片市场沃土。
家得乐:产品创新引领企业“突围”
“在产品严重同质化、销售市场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如果销售的产品还是一味按部就班,那你肯定无法冲出重围,因为没有卖点的产品根本无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浙江家得乐太阳能有限公司内,该公司的总经理许建平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如今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病根”。那么,许建平是如何带领家得乐实现“突围”的呢?
“家得乐二合一太阳能在结构上采用子母舱设计,把两个大小独立的水箱内胆合二为一,改变了热水出水方式和辅助电加热方式,把普通太阳能和电热水器合二为一,真正实现了365天天天有热水的目标,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许建平介绍,家得乐产品的这种尝试为国内首创,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不久前召开的成都新产品招商会上,该产品现场订货2800台。”
目前该产品已申请了国家高新专利。“从前期的市场信息反馈来看,应该说新品受到了市场的强烈关注,现在我们的广告已经打上了四川卫视,相信在市场委靡的当下,家得乐会取得销售佳绩。”许建平说。
新豪吉:“飞地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家得乐通过产品创新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样作为太阳能光伏企业的浙江新豪吉电器有限公司则通过“飞地经济”,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用“他山之石”闯出了一片天。
“2011年企业的总产值已经破亿,但在这几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了电力、用工、物流等成本要素的制约,为此2009年的时候,公司在川浙工业园区投资兴建了四川五神娃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新豪吉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雪松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6亿元,征地186亩,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2万吨太阳能玻璃毛坯管、3000万支集热管、4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规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9亿元,年利润4500万元,并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是目前川浙工业园区内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
“在当地园区的周边,有很多相关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这种集聚效应就能使我们的产品现产现销,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当地的工业用电成本只有海盐的一半。此外,我们还通过在青川县购买一座200万吨的石英砂矿,解决了原材料问题。”沈雪松说,上述的“飞地效应”将大大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今后新豪吉将逐步向“总部——制造基地”的发展模式转变,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