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来,与国际金融危机时相比,这次中小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困境,更多的是市场作用的必然结果。由于多晶硅行业长时间处于一种不理性的状态,当面临更高的技术门槛时,国内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积累,尚不充分。
这种情况下,市场骤变自然让很多企业猝不及防。目前,国内产业的发展完全是依靠投资驱动。对此,张琢解释说:“简单而言,就是挖人、买设备、开始干活的这种方式,在市场好的时候没有问题,市场不好时弊端将全面暴露。”
寡头垄断来临
随着中小多晶硅企业的退出,国内市场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业界普遍认为,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多晶硅企业做大做强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2011年2月18日,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保利协鑫”)宣布,将再投资177亿港币,在2011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从2.1万吨提升至2.5万吨,至2012年年中实现6.5万吨的产能。
据记者了解,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达3.5万吨,其中保利协鑫占据近一半的产量。这意味着,保利协鑫在扩产之后其产量将是2010年国内总产量的近两倍。毫无疑问,这将加大保利协鑫在多晶硅价格中的话语权。
此前,另一家多晶硅产能巨无霸的江西赛维LDK,曾试图以多晶硅项目进行上市融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扩大产能。不能忽视的是,随着保利协鑫2012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突破6.5万吨,赛维必须要尽快达产,才能抢到市场份额。
多晶硅巨头的扩产竞争,势必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集中。国际多晶硅巨头的发展历程曾有这样的轨迹。目前,国际7大多晶硅生产厂商,恰恰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才出现的结果,所以国内的本土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产业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对于多晶硅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沈宏文认为有利有弊。对于多晶硅产业来说,其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推动多晶硅价格的下跌,并且能够更好地保证多晶硅的质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