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前后,国内拿到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建设牌照的只有四川新光硅业、河南洛阳中硅、辽宁凌海金华、宁夏石嘴山四个地方。为了争夺新光硅业项目的供货权,尚德与英利曾展开贴身肉搏。
此后数年,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甚至突破500美元/公斤,这也让很多企业将其视为掘金之地,蜂拥而至。
尽管随后光伏市场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加上政府纷纷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让光伏产业乃至多晶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但好景不长,多晶硅的价格达到500美元/公斤的价格顶点后,便急速暴跌至20~30美元/公斤。这让下游厂商措手不及,甚至龙头企业尚德也曾因此不惜赔付违约金、撕毁与供货商的合同。曾有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多晶硅暴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下游市场需求的低迷。沈宏文分析称,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加上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纷纷削减对太阳能的补贴,使得欧洲的光伏需求大幅萎缩,多晶硅的市场需求也出现连续性的下滑。
当需求下降的同时,多晶硅的产能却在不断释放。据估计,2011年全球多晶硅的总产能将达32万吨以上,而市场需求则不足20万吨。产能大幅过剩,制约着多晶硅的价格。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导致多晶硅价格下跌,并酿成今天的格局。
同时,《准入条件》成了众多中小多晶硅企业头上一轮紧箍咒。2010年12月底出台的《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应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企业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规模其前期20亿元资金门槛将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从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已经低于25美元/公斤,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而中小企业的成本则高于45美元/公斤。这就意味着,即使多晶硅价格降到35美元/公斤,一线企业依然是有利可图,而中小企业则势必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