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并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即2015年比2010年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增加8%等。
不仅如此,规划还将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完善排污收费制度;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研究制定脱硝电价政策,对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和垃圾处理设施等企业实行政策优惠;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推进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将探索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并推动建立财政投入与银行贷款、社会资金的组合使用模式;将鼓励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以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等。
“这套组合拳采用财政投入、法规、奖励、金融等多种方式,从企业、产业、政府等多个角度着手,有效地保障了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出于环保的责任,也出于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还出于对他们所面临的局势判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已成为我国势在必行的一步。”上述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着力突破并网难等难题
为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发展制定目标、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突破科技瓶颈更为关键。
12月21日,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在甘肃正式启动。
该课题由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许继集团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课题投入科研资金将近8000万元。
据悉,该课题设置6个子课题,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重点研究大规模风光电集群有功、无功电压和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并建成示范工程,全面提升大规模风光电集群响应大电网调度能力,缓解大规模集中开发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协调的矛盾,能够为国内外大规模风电、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除了长期困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难外,上文提到,正在制定中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还首次提出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
所谓分布式光伏应用即可以就近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虽然光照小时数较低,但是却可以节约大量电网建设成本。例如德国市场就以分布式系统为主。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就表示,“相关管理部门与英利做过一个粗略的测算,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房顶面积可提供光伏发电1千万千瓦(10GW)。它的优势在于:不占土地;楼上发电楼内用,不造成传输损耗;提供昼夜电需差,消除峰电压力。除发达地区外,偏远山区、海岛、边防哨所、海上设施等也可充分利用光伏发电。我国电力格局较为分散,至今仍有1000-2000万无电人口。根据国际惯例,在这些地区建设电力传输系统与发电系统的投资比例基本达到1比1,花费巨大。而选用光伏发电,或采取风光互补的模式,将有效解决这一状况”。
或许正是得益于业界专家的推崇,“屋顶”阵地越来越受到光伏企业的重视,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MW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湘潭九华并网运行。
据悉,该项目装机容量超过20MW,总安装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电站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近2500万千瓦时,每年能节约标准煤7800吨,纯净水7800万升,减排二氧化碳19000吨、粉尘5300吨、二氧化硫580吨。虽然并网运行,有悖于“分布式”的特点,但其在光伏业竞相争夺“屋顶”资源的大趋势下,无疑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