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下一步的工作有何思考?
廖元庆:我院的主业水电做了60年了,风电也做了十几年,发展思路是多元化和国际化。多元化就是横向业务面要不断地拓展,从水电、风电到光伏、路桥、市政及其它行业;纵向产业链要不断延伸,从勘测设计、工程建设管理到EPC总承包、设备成套、投资等;国际化就是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就光伏规划来讲,我们想在做总体规划的同时,也考虑做成发电园区,就是统一的道路、水、电、场地平整等基础建设然后再招商引资。现在看光伏的发展,就像切豆腐,一家一块,开发时序和过程有点杂乱无章。现在是各修各的路,各拉各的线,各通各的水,而且又是在戈壁滩上,很多地方都不方便。长此以往,大规模发展肯定是有问题的。
因此我们就建议做成发电园区性质,三通一平先做好,这样到时候就不会乱,无论你做多大,都在我们的规划范围之内。而且我们还配套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建设实施规划。
现在青海省发改委就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委托我们做“十二五”期间发电园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记者:青海这个地方做光伏,有没有制约性因素?如果有,有办法解决吗?
廖元庆:太阳能和风电都一样,都不是稳定电源,不是优质电源,在电量送出通道及消纳方面,网上对它会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大规模、快速开发,消纳和送出都是要尽快研究解决的大问题。这方面电网公司肯定也会有一个电网配套发展的规划。
我院从优化电源结构、促进青海省风电、光电发展的角度也正在做些研究。
首先,能想到的是青海有大规模调节性能很好的水电,在水电站附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水光互补形成比较稳定的出力送到电网。水电的通道是现成的,但网上缺电量,可不可以自己来调节?比如水和光互补送出去,自己来解决质量的问题。水电可以弥补光伏的不稳定。太阳一大,水就下来了,太阳一小,水就上去,通过内部灵活调节以适应电网需求,这就好比形成一个小的局部的智能电网。我们正在与黄河公司研究前期装多大合适,能装多大,会有很多技术问题,但道理是讲得通的,也是可行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青海地域非常辽阔,可以发展光伏电站的地方非常多,仅限于水光互补,在有调节性能的水电站附近发展光电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就在研究水电、光电、风电、抽水蓄能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互补运行。多能互补就是用水电、抽水蓄能来跟踪光电、风电的出力过程,调节自己的出力,保证送出去的是能更好满足电力系统的出力过程。
在没水的地方和水电较少的地方,但是太阳能资源又特别好的地区,我们就考虑通过抽水蓄能与太阳能发电配合运行。如柴达木盆地,规划总装机规模远大于当地负荷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正在开展风电、光电、抽水蓄能等多能互补研究。通过风、光、蓄互补运行,可以进一步提高输电线路利用率、输电经济性及改善电能质量,解决光电送出问题。
总的说来,目前青海整个网上通道是有限的,而水电具有的调节性能和通道是现成的。近距离考虑水光互补,远距离考虑多能互补,来弥补光伏的不稳定。这样从电源结构上优化配置,做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一步促进青海太阳能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