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这仍只是国内多晶硅产业体制问题的冰山一角。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师表示,正是在前两年多晶硅暴利驱使下,国内厂商特别是中小低端厂商一窝蜂抢产,但大量投资未投向提升技术、降低成本,而是用于规模扩张,加上多晶硅初期投资具有总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达产时间长三个特点,往往不能及时根据下游需求调整产能,结果不仅导致产能过剩,且生产成本高于国外企业,为本就萎靡的外需市场带来的价格暴跌雪上加霜。
因此,宋亮表示,尽管国际环境给国内多晶硅厂商带来了压力,但是也暴露出了国内多晶硅产业长期的问题,“现在正是产业肃清的好时机,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外部压力,挤掉国内多晶硅产业低端、高耗能等多余产能,期间必然会有阵痛,但只有整合才能令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也称,外部市场萎靡令一些成本控制能力不强的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退出该行业,而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多晶硅企业正好借此逆势扩张产能,乘机提升市场份额,创新生产技术,采用冷氢化生产方法,尽量降低成本,在行业洗牌中度过难关并更好地生存下去。“毕竟,在美国、中国等亚太新兴市场的带动下,未来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很高的活跃度,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将逐年递增,因此多晶硅仍然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行业。”宋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