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作为小企业自身而言,特别是投产较早的小型多晶硅企业,早期一条多晶硅生产线的成产投入远远高于目前的价格。如何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令小企业回收到与当初投入相匹配的成本,无论是实际操作还是现实市场状况,都决定这一目标很难达到。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多晶硅小企业是否还愿意参与整合,答案就很难得知了。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行业整合确实是目前国内多晶硅产业已知的最优出路,而相关部门的参与指导,也的确能够帮助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少走弯路,整合更加有效,但结果却很难确定,究竟是“1+1>2”还是“1+1<2”只有拭目以待了。
这个冬天“剩”者为王
大量企业停产,使得多晶硅供应量快速下降。事实上11月多晶硅价格已出现止跌企稳迹象,但这并非意味着价格反弹立即就会来临。
业内人士预警,欧债危机引发的多晶硅下游――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压缩效应仍在扩大。继组件生产商后,多晶硅产业正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的事实没有改变,而在外需不振触发下,多晶硅行业的大肃清也一触即发。
企稳难止损多晶硅寒冬未过
尽管11月多晶硅价格仍不乐观,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师马海天直言,多晶硅多月的连跌之势其实已经有所企稳。
究其原因,马海天表示,由于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大面积停产,使得多晶硅市场供应量快速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晶硅跌速过快的情况。同时“由于价格持续走低,韩国OCI、瓦克等国外一线大厂也对自身多晶硅产量进行适当降低,从而造成进口量由高位逐渐回落。”马海天说。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4565吨,环比下降29.6%,同比增长7.6%,1~10月份我国共进口多晶硅53109吨。具体来看,10月份我国从韩国进口多晶硅1280吨,下跌33.1%;从美国进口多晶硅1240吨,下跌12.5%;从德国进口1211吨,下跌15.8%。
不过,马海天也提醒,企稳只表示多晶硅价格已经跌到谷底,却并不意味着价格的反弹会接踵而至,后期预计多晶硅价格会维持在20万元/吨左右波动,企业面临的成本挑战依然很大。
对此,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也表示认同,他从宏观角度分析称,作为上游企业,多晶硅价格取决于下游光伏产业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