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整合
在管理上,朱共山的风格也和郭台铭有近似之处,那就是半军事化的严格控制。对“掉队者”,更不惜以铁腕进行整合。
今年10月,保利协鑫成立太阳能电力系统集成(太仓)有限公司。而此前协鑫的系统集成业务全部依赖中环光伏。最终朱希望看到的效果是,通过下游系统集成和电站建设,带动上游多晶硅和硅片的销售。例如,协鑫承诺从某组件商购买一定量的电池组件,该组件商则必须从协鑫购买数倍量的硅片。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协鑫之所以重新成立一家做系统集成的公司,在于朱共山对中环光伏过去三年的业绩非常不满。加之中环光伏总经理顾华敏及其团队掌握有中环30%的股份,朱共山也想收回这部分股份。
中环的前身叫苏源环保,2003年成立,当时的业务是给火电厂做烟气脱硫。发起人是朱共山和江苏电力公司,江苏电力公司控股90%,朱只控股10%。
当时顾华敏是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副院长,带了一帮设计院的团队加入苏源,顾任总经理。前几年苏源发展速度非常快,自身资金非常充裕。到2007年的时候,苏源账上的可用的现金达3亿。
2007年,顾华敏风头正劲,被评为“江苏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同时入选的还有尚德的施正荣。但由于与大股东产生某些分歧,江苏电力公司把顾华敏又调回到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2008年电监会实行厂网分离政策后,江苏省电力公司退出苏源,朱共山顺势增持苏源,控股达70%。剩下30%的股份,由顾华敏及团队持有,顾个人占股达10%。苏源正式更名为中环(中国)工程有限公司。
熟悉朱共山的人介绍,以朱共山的风格,并不希望有二股东,一般协鑫都是全资控股子公司。朱当初之所以同意顾华敏的团队控股30%,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共山想找个比较听话、容易控制的二股东,对顾还比较放心。二是朱共山当时确实看好顾华敏之前在苏源取得的成绩,希望在中环能够继续保持。
顾华敏告诉记者,之前朱共山对中环的发展比较放手。2008年,中环内部自身考虑转型,选择了光伏系统集成业务。“我们这样转型是很有优势的,之前就是做电力环保工程,我们对电站懂。”顾华敏说。2009年6月8号,中环工程设立子公司中环光伏。由于涉足时间早,中环光伏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国内最大的系统集成商。去年年底市场份额超过10%。
然而,朱共山对于中环光伏过去两年的运营状况非常不满。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是,中环三年来做的项目,几乎没有一个是挣钱的。这三年来,中环的账面非常难看。
知情人士介绍,不挣钱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国内做系统工程环境不好,系统集成商夹在制造商和运营商中间,下游电站运营商基本都是电力央企,采取分段招标的方式,设备全部是运营商自己通过招标选择最低价产品,系统集成商没有采购权,仅仅只是做个工程,利润非常微薄,而且运营商还拖款严重。另一方面,顾华敏的考虑是,头三年,先抢占市场份额。但是,朱共山已经不给中环光伏这个时间了。
半年前,保利协鑫派了内控部到中环进行审计。当时以帮助中环上市为由头,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中环的项目亏损。朱随后逐渐派人替换中环光伏里的重要职位,保利协鑫海外工程团队负责人时爱国被朱共山派到了中环担任董事长。
顾华敏现在虽然还是总经理,实权已经被大大削减。对于这些调整和变动,顾华敏不愿多说,只言“这是集团对业务的整合”。
今年11月,朱共山曾4次亲临到中环总部召开会议,某次会议竟开了9个小时。在会上,朱明确表示出对中环经营层的不满。
顾华敏曾设计了一个股权转让方案,以稍高出三千万的溢价将30%股份转让给保利协鑫。决议递交到朱共山后,被遭否决。
知情人士说,朱共山看起来不想再给顾华敏机会了。现在已经督促顾华敏把应收账款都收回来,该交接的交接。在这半年的整合中,中环的业务也受到影响,并惹上了一些商业诉讼—之前中环本来打算跟美国逆变器生产商Satcon合作在国内做逆变器,协议已经签署,厂址也选好了。然而由于协鑫强势介入中环,协鑫与其他一些逆变器生产商有合作,比如西门子等,中环和Satcon的合资就终止了。按照当时合同签署的协议,现在Satcon要以中环违约为由考虑发起诉讼。
“这就是整合带来的阵痛和代价。”知情人士说。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