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保利协鑫整合协鑫集团10家电厂资产后在香港上市。2009年6月,保利协鑫以263.5亿港元收购中能100%股权。将中能资产装入保利协鑫前,后者市值仅为27亿港元。2009年11月,中投以55亿港元认购保利协鑫逾31亿股新股。
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后,协鑫下游硅片业务也着手进行,2009年从事硅片业务的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徐州成立,与中能硅业仅一墙之隔。2009年9月开工建设,四个月后的2010年1月23日,硅锭硅片投产。当月,协鑫又以8.54亿元收购硅片产能为300MW的高佳太阳能70.19%股权。同时协鑫在常州、无锡、苏州的客户电池厂旁边设立硅片厂。到去年年底,协鑫硅片产能达到3.5GW,成为全球最大硅片生产商,而这距离协鑫涉足硅片业务仅一年多的时间。
能够如此迅速地攀升到全球第一的位置,与朱共山对规模和速度的极端追求不无关系。朱曾说,他选择要做的行业,要做就做世界第一,要不就不做。一位2009年底加入协鑫硅材料的员工回忆说,当时看着一片荒芜的工地,心里嘀咕说,2010年年初投产恐怕只是口号吧。但后来他发现,施工进程速度远远超乎他想象,仅仅几天后, “就完全不一样了”。协鑫硅材料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业内平均需要2年的建设任务。
保利协鑫实际上只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球海外多晶硅巨头如Hemlock、瓦克等50年走的路。今年技改扩建的三条1.5万吨的生产线基本完成,产能位居世界之首。而其1.5万吨生产线也是全球最大产能的单条生产线。
“做硅料首先是技术突破,然后一定要上规模,小的就不要做了,十个小的还不如一个大的,国际上就是这样,五十年就只留下七大厂。”吕锦标说,“我们今年的规模已经全球最大,而且成本最优,现在国内外几十家多晶硅厂都停了,但我们现在每月产量反而比上半年翻倍增长,明年继续保持成倍增长。关键是市场对低成本高品质的多晶硅还是供不应求。”
有投资者认为,光伏行业通过战略规划控制成本最成功的两家企业,一家是英利,一家是保利协鑫。英利通过垂直一体化来控制成本,保利协鑫的战略则是规模化。
如此规模,让保利协鑫的多晶硅成本已是业内最低。其今年三季度季报显示,多晶硅成本已能控制到20.9美元/公斤。一家购买协鑫硅片的电池组件商高层就曾对记者说:“我很好奇协鑫硅料的真实成本到底是多少?真的能做到这么低?”
但吕锦标说,新建设的三条线成本还将低于20美元/公斤,成本还有下降空间。“我们是成本控制得最好的,全球多晶硅巨头们集中在25到28美金,我们在20美元左右。”吕锦标说。
协鑫在多晶硅的精馏、还原、尾气回收、氯氢化四个环节中,成本控制的核心关键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氯氢化法。这一方法可以将原本单线路的生产方式中伴随多晶硅产出的副产物TCS(三氯氢硅),通过氯氢化处理后作为原料循环使用。单线路生产变为闭合回路循环生产。
协鑫单晶硅片的生产也正从传统拉棒技术转型到硅带拉制工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硅料的浪费。
像郭台铭一样,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辅料生产,朱都希望能够自己生产。在铸锭、硅片环节,坩埚、沙浆液、金刚线等辅料成本占到加工成本的60%以上。保利协鑫投资者关系负责人汪满健说,坩埚部分协鑫已能自己生产,成本约是外购的40%;沙浆回收部分协鑫也做到了全行业最优;在金刚线部分,协鑫已经掌握核心技术,马上会在切片环节推广。
下一页> 余下全文